编写:五年级备课组使用时间:审阅领导签字:长方体的认识导学案学习目标:1.通过切一切、摸一摸、看一看、比一比、想一想等活动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知道长方体和正方体的面、棱、顶点以及长、宽、高(或棱长)的含义,掌握长方体、正方体的基本特征,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2.通过合作学习进一步积累探索经验,增强空间观念,发展数学思维。3.通过动手画立体图形的框架图,了解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使用说明及学法指导:1.用15分钟左右的时间阅读探究课本13—14页的学习内容。2.结合长方体、正方体的实物模型,采用自主预习、同伴合作、展示交流等方法探究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课前预习:1.教材助读(1)阅读课本第13页的情景图,找出形状是长方体或正方体的三种物体,并写下来。(2)在生活中,你还见过哪些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或正方体?2.动手操作A.把一个土豆切成长方体,需切几刀?怎样切?完成下面的填空。切一刀时,土豆上就会出现()个面,切两刀时,就会出现两个(),同时两个面相交的地方出现了一条边,我们把两个面相交的边叫(),三条棱相交时会出现一个点,这个点叫()。长方体有()个面,()条棱,()个顶点。B.找一个正方体实物或切一个正方体,看一看,摸一摸,数一数,正方体有()个面,()条棱,()个顶点。3.预习自测:完成教材14页的表格。4.我的疑问:《分数乘法(一)》备学案教材分析:这部分内容的学习,是在学生直观的认识了长方体和正方体,并已经学习了长方形.正方形等平面图形以及它们的周长和面积的计算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即将学习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和体积计算的基础,又是学生认识立体图形的开端,对今后进一步学习立体几何只是以及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均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教学重点:掌握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以及长方体和正方体之间的关系.破解方法:通过解决问题理解分数乘法的意义.教学难点: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概括出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破解方法:多练习.课标寻源:课标要求通过观察.操作,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圆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和圆柱的展开图.易错点整理:长方体的长.宽.高易混点整理:长方体的长.宽.高导学流程:一、课前预习:1、完成知识点回顾题目。2、学生独立完成预习题3、预习反馈:①预习中表现好的同学:优胜小组是:请学科班长给优秀个人每人加2分,优胜小组每组加10分。②预习中存在的共性问题:③纠错:对照课件独立完成。编写:五年级备课组使用时间:审阅领导签字:课内探究:探究点一:探究长方体的特征1.解决以下问题的问题:A.长方体有几个面?找出相对的面,比一比,相对的面有什么关系?B.长方体有多少条棱?找出相对的棱,量一量,相对的棱有什么关系?C.长方体有多少个顶点?一对一数一数。D.你的长方体有正方体的面吗,最多有几个?2.认识长方体的透视图①将长方体放到桌面上,请你从不同的角度观察,最多能看到几个面?②长方体的画法:先画出能够看到的面,再勾出看不到的面。如:③试着画一画。探究点二:探究正方体的特征1.用刚才学过的方法探究正方体的特征。2.归纳小结:正方体的6个面是()形,正方体的12条棱的长度(),正方体也有8个顶点。3.讨论比较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修改完善14页表格。4.正方体与长方体有什么关系。5.认识长、宽、高①小组讨论如下两个问题:a.根据你做的长方体框架长方体的12条棱可以分成几组?怎样分?b.相交于同一个顶点的三条棱长度相等吗?②得出结论:它的12条棱可以分成()组。相交于一个顶点的三条棱的长度分别叫做长方体的长、宽、高。③选择一个长方体,分别量出它的长宽高。①在下面长方体中标出它的长、宽、高。点拨追问要点(1)几个相同加数相加,我们可以用分数乘法进行计算.(2)分数乘法的计算法则是什么?教师巡视帮助督促学困生补充、完善导学案交流展示:一生说不完整,其他同学补充说明、质疑、点评。先自己例举,再交流自己的方法。小组长组织完成看、想、议活动。完善导学案,把其他同学的好方法补充到导学案上四、展示提升:二、解读目标拿出红色笔圈、划重点词句出示目标教师活动教师巡视,帮助学困生通过讨论交流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