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访对象:马家芳回访老师:赵向东回访时间:2004年11月3日下午回访地点:北京大学医学院外某咖啡厅父亲“带”女儿走进北大马家芳,女,原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市二中学生,北京四中网校学员,2003年考入北京大学医学院临床医学系。有人说父亲带女儿,女儿会更聪明、更上进,也就更容易成功。在马家芳身上,我得到了进一步验证。从一年级开始,她的父亲就带她走出农村,来到县城读书,一直到现在,父亲还在“培她”读北大。“孟母择邻”故事现代版——“我爸在我们开始读书的时候,及时把我和妹妹带了出来”-------------------------------------------------------------------------------------------------------------------现代“孟母择邻”提示选择新家庭住址时,既要考虑孩子上小学和中学,又要考虑学龄前;既要考虑孩子上学路途的便捷性,更要考虑人文环境对孩子的感染和影响。---------------------------------------------------------------------------------------------------------------------赵:你来自宁夏固原,是什么原因使你走出那个西北小镇的?马:我们固原确实是一个特别小的小城镇,我小的时候连楼房都没几栋。我出生在农村,当地人不怎么重视教育,我在乡下的小学读过一年级。那时候的伙伴现在几乎全都不念书了,很早就回家种地。很多女孩都结了婚,她们也就真的是种一辈子地了。我爸在我们开始读书的时候,及时把我和妹妹带了出来,从此我们就和原来的伙伴走了不一样的路。今天我能在这里读书,真的感到特别庆幸。赵:你还有一个妹妹?马:对,她今年考到湖南大学了。赵:你爸爸是怎么把你们带出来的?马:我们那地方本来就比较小,固原城里有一中和二中,算是最好的学校。我爸原来是在一所农村学校教书。当时要调到二中是很不容易的,包括经济上,住房上,都有很多问题。而他是考虑到我们以后的教育,才费尽周折调的工作。我爸先是带我一个到城里,住在他的教工宿舍。当时是和一个老师合住的,两个男老师,不怎么会做饭,也不太会料理生活的那种。我那时特别听话,也特别努力学习,一点都不让我爸操心。现在我还记得当时好多事情。比如,别的老师给我玩具,他们炒的难吃的白菜帮子,等等。那时候,我相当于再上一次一年级。不去学校的时候,就跟爸爸去他们班里,爸爸在上面讲课,我就在旁边站着。当时由于经济的原因,我爸有时候会抽空去外面代课,我也跟去。当时每礼拜还要回乡下老家。县城离老家20里左右。当时我爸骑车带着我回家。他老怕我坐在后座上容易睡着,栽掉下去。就给我讲他好多小时候的故事,我爸三岁时奶奶就去世了,他一直和爷爷一起生活。他也是小时候特别懂事的那种。回家的路上,两边都是山,爸爸就说他在哪些山上怎么玩了,上学爬过哪些山头,还有上山砍柴什么的。我爸还讲他读书时候的艰苦,一个礼拜,就只煮一些土豆,带到学校去吃。赵:很艰苦啊。马:的确,也挺不容易的。我当时听爸爸说那些时,没怎么去想,也不大明白,但懂事了之后,那些话还是对我很有影响的。所以我也一直知道该好好学习。其实我爸平时都不怎么记得起来督促我,我总是在之前把该做的事情都做好。那时候,每天放学以后第一件事就是做作业,不做完作业,哪都不去。可能就是从小养成的这种习惯,一直到现在它还在影响着我。即使现在大学里没人管,我自己也能很好地把握自己。赵:你上几年级时全家都搬到县城来的?二年级的时候全家都过来了。但是每到周末我们一家四口人还要回乡下那个家去。是为了回去做农活。直到我四五年级之前,家里都是一直在种地的。当时还算是半农吧,也是因为经济的问题,因为爸爸也考虑到我们以后读书都要花很多钱的事。还有就是我爷爷一直在乡下,他身边没有别人,爸爸特别孝顺的,这方面对我和妹妹也算是言传身教吧。我有时候也做农活,尤其是放假回去了,自然要做帮手的。到后来,我们回去的就少了,因为我们家把地都给姥姥家了,爷爷也到了城里。背诗,写作,叛逆的青春期——“爸爸能把握我成长的关键时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