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四师教研室彭靖新时期教研工作的目标与任务一、“中国特色”的教研员队伍一、“中国特色”的教研员队伍1956年从省到县先后成立了教学研究机构,开始命名为教育教学研究室。从80年代开始,从省到地、市、州先后更名为“教育教学研究所”或“教育科学研究所”,县市一级多数保留教研室名称,也有少部分更名为“教科所”被赋予管理、检查、评价、视导教学的权利和研究、指导教学等业务职责二、我国中小学教研室性质二、我国中小学教研室性质我国中小学教研室,是在当地教育行政部门领导下,承担当地基础教育教学业务工作的事业单位。各级教研室(省、地、县)大部分是独立建制的单位,有些设置在教育学院或进修学校内。目前,我国中小学专职从事教学研究的人员有近10万人,是中小学教师队伍中一支数量可观、业务水平较高的队伍。多年来,各级教研人员在稳定正常教学秩序,执行国家课程计划(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加强教学业务管理,组织教改实验,开展教学研究,总结推广教学经验,普及教育科学,提高教师的业务能力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起到独特的作用。三、教研室的地位与作用三、教研室的地位与作用各中小学教研机构要把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作为中心工作,充分发挥教学研究、指导和服务等作用,并与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建立联系,发挥各自的优势,共同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研究、指导和服务的内在逻辑研究:是教研员完成服务与指导这两大任务的前提。指导:是研究与服务的最主要目的,也是学科教研员的立身之本。服务:是教研员顺利进行研究与指导的基石。研究:研究:研究教育教学理论研究学科领域发展的前沿信息与动态研究教育教学实践中的问题研究现代教育技术、开发网络资源研究国内外教育发展趋势指导(引领):指导(引领):深入教学实践第一线,到位不越位,面向实际和教师,引导教师学会实践反思,跟教师共同开展研究。实践专业引领。用先进理论说服、启迪教师;用成功案例打动、鼓舞教师。概括提炼鲜活经验,升华为有生命、亲和、指导力的理论,引导教师实现理论和实践的融合。案例[精彩点击]一位教研员与教师备课的过程情景介绍:胡光娣(北京海淀区教研员特级教师)与一位教师的备课。下面我想讲一个青年教师找我备课过程中的小故事。这位老师备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上册“认识钟表”。一开始就兴致勃勃地给我讲了她打算利用多媒体教学,做很多“课件”,展示各种各样的钟表,钟表的指针可以活动,非常精致,用来教生认识钟表。我不忍心地打断了她的话,问她:“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是什么?”她很坦率地说:“胡老师,我还没写呢!不过,我知道要让学生认识整点和半点。”我又问她:“你知道《数学课程标准》中规定的多元教学目标吗?”青年教师回答说:“知道,那我再安排一些数学游戏和思考题吧,但是,要完成四方面的教学目标,一节课的时间不够啊!”这时,我们又打开课本。课本在“认识钟表”这一部分安排了“小明的一天”,呈现了代表小学生日常生活的起床、上学路上、在课堂上、午餐、课外活动和睡觉六幅情境图及钟面上表示的时刻。这就说明我们要联系学生的生活帮助学生认识钟表。我问她:“你们班有同学认识钟表吗?”她说:“一半以上都认识。”那就可以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了。怎样激发学生体会认识钟表的必要性呢?青年教师有了好主意,她说:“我把课件中的钟表附上背景,家庭房间内的钟,学校大厅墙上的钟,火车站门前的钟在具体情境中使学生体会⋯⋯到认识钟表会给生活带来很大方便,激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我利用课本中的情境图,让学生在小组内互相说一说‘这是几时’。在全班交流时,我要请同学说一说你是怎样看出这是6时,这是7时半的。”我情不自禁地说:“这样学生不仅能认识6时、7时半,还可以类推到7时、8时⋯⋯12时;8时半、9时半⋯⋯12时半,使学生初步接触抽象、概括、推理等数学思想。”我们俩越说越兴奋,青年教师说:“我还想联系我们班学生生活的实际,他们正好上午8时上课,11时半放学,下午2时上课,3时半放学,让学生在自己的学具钟面上拨一拨。”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