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学生个性感悟创语文课堂精彩————《三袋麦子》教学案例商洛市小学刘平一、背景分析:这是一篇童话故事,讲了土地爷爷送给小猪、小牛和小猴各一袋麦子,小猪把麦子磨成面粉,做成了各种各样的食品吃了;小牛把麦子保存好,慢慢享用;而小猴则把麦子种下地,一年后收获了满满一囤麦子,同样是一袋麦子,各人采用了不同的处理方式,结果是不一样的。课文语言浅显易懂,人物个性鲜明,经过一课时的学习,学生们多数疏通了文意,理解了文章的内涵。但我认为阅读这篇文章既要重视研究文章呈现出的共性思想,还要善于调动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从崭新的角度开拓更广阔的思想领域,得出属于自已的个性化感悟,从而体会到更多的阅读乐趣。于是,我上了一堂《三袋麦子》延伸课,要求学生讨论:小猪、小牛和小猴的做法,你喜欢谁的?为什么?二、案例描述教师:小猪、小牛、小猴都收到了一袋麦子,可由于他们的做法不一,结果也就不一样了,你喜欢谁的做法呢?学生1:我喜欢小猴的做法。他把麦子全都种下了地,结果收获了满满的一囤麦子,够他吃好长好长时间的。学生2:我也觉得小猴的方法好。小猪把麦子做成了吃的,没几天就吃完。小牛虽然和小猪不一样,可麦子却只有半口袋了。只有小猴能以少变多,有了吃不完的麦子。学生3:我和他俩的意见一样。书中土地爷爷一年后又去拜访三个小动物时的表现,就能看出土地爷爷最赞成小猴的做法,他不但用手抚摸小猴的头,而且还兴奋地说:“你真聪明!真能干!”教师:你能根据图画、课文内容发表自己的见解,值得其他同学学习。学生4:我喜欢小猪。(其他学生感到诧异,嗤嗤笑了起来。)教师:你能说说你的想法吗?学生4:文中已说了快过年了,那小猪过年时就应该吃点好的,和我们过年一样嘛!教师:你的想法也有一定的道理。1学生5:我要补充。小猪拿到麦子后就迫不及待地做成了各种各样的食品,这说明他在做法方面厨艺很高,是位美食家。学生6:我觉得小牛做法好。他做事很有计划性,得到一袋麦子后,先吃杂粮,还时常把麦子拿出去晒,以备以后用。学生5:小牛很节俭,一年后还有半口袋麦子,它既保证了天天有吃的又吃到了好东西,比小猪、小猴的做法都好点。学生6:小猴虽然一年没能吃到麦子,可他的辛苦并没白费,换来的是很多很多的麦子,而且他还知回报,将麦子分给土地爷爷一些。像小猪、小牛那样麦子只会越来越少,他们感受到的只是暂时的满足和快乐。学生7:我有一个好办法。若把他们三个的做法综合一下,互相学习,取长补短,麦子一半吃一半种,既像小猪吃到了好吃的,又像小猴有很多的粮食。我认为这是最好的方法了。教师:同学们真了不起,能从不同的角度看问题,而且说的是有理有据。同时还在讨论中相互学习,不断产生新的想法,讨论的过程使同学们的思维得到了发展,学会了怎样开看待事物的方法。三、案例反思《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在教学中,我没有把课文蕴含的道理简单地灌输给学生,而是组织学生展开讨论。我肯定了学生的见解,珍视学生的发现,使学生在愉悦的状态中受到鼓舞,使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碰撞出创新思维的火花。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获得了多方面的满足和发展,教师的劳动也闪耀着创造的光辉,师生都能感觉到生命力的涌动。有人曾说,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途径,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过程。案例中,我本想让学生都赞成小猴的做法,可没想到学生中竟然还有其他的想法。面对学生突如其来的,个性化的理解,我巧妙地将生成与预设融合起来,现场捕捉,智慧启迪,学生在与教师、文本的思维碰撞中出现“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创造性的见解,学生彼此之间在交流之中相互启发。《新课标》告诉我们:“跳出备课预设的思路,灵活应变,尊重学生的思考,尊重学生的发展,尊重学生的批评,寻求个人理解的知识的结构,课堂会因生成而变得美丽。”我认为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应该多鼓励学生像这节课一样,阅读文章不要只停留在研究文章的共性思想上,而应该拓宽思维,联系生活,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个性化的感悟。我会将这种个性化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