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课堂对话,碰撞出和谐之花——浅谈课堂对话的操控策略升平学校郭英在新课标下,作为课堂学习的主体,学生必须相互交流合作,必须和文本直接对话,更有了和教师平等对话的权利。由于有了对话,语文课堂变得鲜活热闹了起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兴趣都被激发了。面对学生主体的对话参与,作为教师该如何定位如何有效引导学生呢?倾听是一种情感的活动,它不仅仅是耳朵能听到相应的声音。倾听还需要通过面部表情,肢体的语言,还有用语言来回应对方,传递给对方一种你很想听他说话的感觉,因此我们说倾听是一种情感活动,在倾听时应该给对方充分的尊重、情感的关注和积极的回应。一、理解、鼓励,营造对话的氛围。和学生“平等对话”,就是要尊重学生,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学生认真地阅读了课文,有了自己独特的感受理解,虽然这些“自然感受”可能是很小,可能很肤浅,还可能很“怪异”,但是学生敢大胆地把自己的感受理解说出来,积极地参与课堂的学习讨论,对这一点,作为教师必须积极鼓励学生,从而营造良好的对话氛围。有一位教师在上《山中访友》时,让学生猜测作者去山中去拜访怎样的人。其中一个学生站起来说“是一位死去的好友”时,引起了教室里不小的骚动和议论。这时,教师略显惊讶之余,依然面带微笑,让学生把自己的理由说下去,然后评点说:“逝去的朋友还能让‘我’久久不忘,这肯定是位难得的知己。”于无声处巧妙化解了矛盾整个课堂对话也在宽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中得以展开。有一位教师在上《宋定伯捉鬼》时,让学生对课文发表各自的看法,最后师生对课文达成了一致的认识:课文表现了宋定伯的机智勇敢,表现了人的智慧,说明鬼是愚蠢的。归纳过后,教师又问学生们还有什么问题时,一位学生站起来说:“我认为课文说明了‘鬼比人好’。因为鬼说的是真话,而人说的都是假话。”话音落地,全班哗然有的认为说得对,有的认为说得不对。这时教师非常认真地说:“你有自己独特的感受,并能说出自己与众不同的看法,非常棒。大家可以对这个问题做进一步的思考。”于是引发了学生对课文的更深入的多角度的讨论。试想,当其他同学还在思考或观望犹疑,一个比较冲动或者好表现的学生大声说出或许是很浅的甚至是有些离谱的看法,教师的一句“你很勇敢,但如果能再仔细些看课文、思考问题,你会更出色,你的1回答相信能起到抛砖引玉的效果!”相信会使这位同学保持勇气的同时多一份沉稳;当一向寡言的学生看着其他同学积极参与讨论也怯怯地举手、结结巴巴地说出或许是别人已经说过的话,教师的一句“你的看法和某人的看法不谋而合,真是英雄所见略同,如果有自己独特的想法,那就更棒了。”试想这位好不容易鼓起勇气参与课堂对话的同学不会因为自己的“出师不利”而泯灭了发言的欲望。当一个同学的精彩发言语惊四座,即使教师不说“来点掌声”,其他的同学也会有由衷的掌声来表达他们的钦佩,因为他们从老师身上感受到衷心赞美的力量。如果教师因为学生回答的错误或偏差或不流畅,简单粗暴地打断学生的发言、阻止学生的发言,甚至责备学生胡说八道,那么效果肯定适得其反。尊重学生主体地位,还给学生正当的话语权,这是对学生人格的尊重,是教师自身良好素质的表现,也是新课程标准下的语文课堂创设师生平等对话的学习情境所必备的。所以,作为教师必须学会耐心地倾听,仔细地聆听,并乐于倾听,体现出一个教书育人者应有的道德修养。二、虚心、真诚,共享对话的资源。陶行知说得好:“先生造就学生,学生也造就先生。”虽然教师的阅历、专业知识远比学生丰富,但是在教育过程中,学生的某些见解比教师更为高明、精彩也绝非不可能,尤其在当今这个信息时代代,学生的信息摄取量、更新速度不逊于教师。因此教师应该放下架子,以谦逊开放的态度来倾听学生的对话,对教师来说也是一种信息的补充和丰富,一种积累和“成长”。还是《山中访友》教学实录中的一个片断:当教师正在小结学生们所感悟到的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时,一个男生高高举起了手臂。教师停了下来,让男生站起来说。这位男生说:“作者这样爱着这些自然朋友,他为什么会摘花呢?”教师微笑着说:“是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