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惊弓之鸟》教学设计街东小学黄洁教材分析:《惊弓之鸟》这篇课文是一个成语故事。讲古代魏国有一个射箭能手叫更羸,他观察了天上飞的一只大雁后,不用箭,只拉一下弓,就使大雁天上掉了下来。原来这是一只受过箭伤、孤单失群的雁,一听到弦响就吓得从天上掉下来了。“惊弓之鸟”这个成语因此而得名,比喻受过惊吓后,遇到一点情况就害怕得不得了。教学这篇文章,要达到两个目的,一是引导学生通过学习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二是从课文的学习中收到启发,懂得只有善于观察、善于分析,才能对事物有正确的认识学习对事物进行分析推理的方法,初步陪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学生分析:学生已具有初步的理解课文内容的能力,但分析问题还有一定的欠缺,在教学中,初步培养学生乐于观察,勤于思考的兴趣和习惯。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思考、讨论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设计理念:关注人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每一位学生都是生动活泼的人、发展的人、有尊严的人,在教师的课堂教学理念中,包括每一位学生在内的全班所有的学生都是自己应该关注的对象,关注的实质是尊重、关心、牵挂。关注本身就是最好的教育。教学目标:1.通过集体认读、随机读写、联系语境等手段,理解“孤单失群”“愈合”“裂开”等重点词,通过比较辨析“直”字在不同语境中的不同意思。2.通过填空、比较等手段,了解文章的遣词造句,理清更羸分析思考的思路,具有初步的推理意识。3.在反复朗读、辨析感悟中体会更羸善于观察、善于分析、准确判断的优秀品质。4.运用学过的朗读技巧,读出魏王疑问、惊叹的不同思想感情。5.让学生了解“惊弓之鸟”这个成语故事的内容,并学习使用这个成语。教学重点:学懂更羸说的话,体会更羸的分析是正确的。教学难点:理解更羸说的一段话,联系全文内容体会更羸分析判断的合理与正确性为重点。根据魏王由“不信”到“吃惊”“奇怪”的态度变化,使学生明确,把观察、思考与实践经验结合起来的思维方法是正确的,是值得学习。教具准备:课件,词语卡片教学过程:1、复习生字师:同学们已经预习了课文的生字,读读。(课件)“羸”是怎么记住它的?(挺好,大家看—羸是上中下结构,它们都很谦让,应该把字写扁。)“愈合”是什么意思?(伤好了)2、初读课文师:课文中的两个主要人物是谁?(更羸、魏王)用一个词来说说他们的关系?(君臣)二,初读课文学习课文1到6自然段:1.课文的故事情节就是由更羸与魏王君臣之间的对话展开的。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把更羸说的话用横线画出来,把魏王说的话用波浪线画出来。画好的同学坐端正。2.生:默读课文。3.魏王一共说了几次话?谁来读一读。(请三位同学读一读。)4.师:魏王总共三句话,前两句提示语在中间,最后一句提示语在前面,请同学们自由的读读,注意体会一下魏王说这话的语气。(变红提示语)5生:自由读。引导体会魏王说的话,第一次,充满疑惑,第二次,惊奇,第三次更加惊奇。6.师:根据提示语,以及句子后面标点符号,我们就能揣摩出人物说话的语气和想法。我们首先看到魏王说的第一次话,究竟更羸说了什么,做了什么,会让让魏王觉得信不过,魏王所说的本事是指什么?课件出示魏王说的第一句话。信不过,本事变红。生:更羸仔细看了看指着大雁对魏王说:“大王,我不用箭,只要拉一下弓,这只大雁就能掉下来。”课件出示:“更羸仔细看了看指着大雁对魏王说:“大王,我不用箭,只要拉一下弓,这只大雁就能掉下来。”师:魏王所说的本事是指什么?什么让魏王信不过。(本事是不用箭射雁,信不过他有这样的本事。)师:我们来看看当时是什么样的情景,让更羸做出来这样的判断:课件播放:一只大雁从远处慢慢飞来,边飞边鸣。师:这是一只怎样的大雁?生:一只大雁从远处慢慢飞来,边飞边鸣。板书:看:慢慢飞;听:鸣师:就是一只这样的大雁让更羸做出了让魏王信不过,又充满疑惑的判断。老师听过百步穿杨,百发百中神箭手,这不用箭只用弓倒是第一次听说,说到这可真够神的。口气真大,他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生:更羸是古时候魏国有名的射箭能手。课件相机出示:(更羸是古时候魏国有名的射箭能手。)师:什么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