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习作的自主修改课题研究一、课题的提出在作文教学研究领域,一直侧重于“写前指导”的研究,对作文的批改与评价却忽略。教师在作文批改中耗费大量时间和精力却收效甚微。作文批改多采用单一的“教师指导”的形式,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被排斥在过程之外。以致于学生对作文的批改视若无睹,作文水平提高缓慢,教师的教学效率低下。课程改革强调学生学会学习、主动学习,作文的批改与评价必须从“指令性接受式”向以人为本、民主、互动、发展的教学观转变,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学会对自己与他人的习作进行评价与修改,实际上就是教会学生学会学习、主动学习,使“写好作文”成为学生的内在需求,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二、课题研究的实践意义与推广价值实践意义:本课题的提出,是为了探索一条适合丰友学习学生实际学情、落实有效的作文教学评改之路,让学生对自己与他人的习作学会评价、欣赏与修改使“学好作文”成为学生的内在要求推广价值:本课题注重学生的自行修改和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修改,使学生了解自己的学习状况,解决问题、改进学习,明确努力的方向,形成良好的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提高作文能力。三、课题研究的重点1、修改的引导。2、学生自批、互批、教师批等各种批改形式相结合对学生作文能力发展的影响。3、“学会欣赏与修改”对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的研究,对于新型师生关系的建立的研究。四、课题研究的目标与解决的主要问题。目标:引导学生学会对自己与他人的习作进行修改,在这一过程中体验作文成功的乐趣,激发作文兴趣,增强作文信心,提高作文水平,发展作文能力。解决的主要问题:1、习作中错别字比较多的情况,用词的准确、生动,标点符号与书写是否规范、正确。2、习作中语句是否通顺,段落是否分明以及修辞的运用是否恰当。五、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研究思路:相信每一个学生的每一篇习作都有闪光点。这闪光点可能是一句话、一个词、一处标点甚至是格式、行文布局、字迹等。只要学生经过了努力,在原有的基础上,哪怕从一个很小的方面接近或达到他的“最近发展区域”,这个“闪光点”就会显现。及时肯定学生的“闪光点”,欣赏学生并引导学生发现、欣赏自己的优点,增强学生习作的信心,激发习作的动力与兴趣,促使全体学生共同提高。研究方法:行为研究法、个案发展观察法、对比实验法等。六、课题研究的创新点1、发现每一个学生的“闪光点”。2、每完成一篇习作都要引导学生修改。3、采用学生自批、互批、教师批等多种评价方式。4、培养学生主动学习、勤于思考、乐于探究、合作交流等能力。建立民主、平等、互助的新型师生关系。七、课题研究的成果。1、学生的习作中错别字明显减少,多数学生能正确使用标点符号,书写比以前工整、干净。(1)注意到“衣字旁”和“示字旁”的字的区别。(2)注意把包含“贝”部字的最后一笔的点不写成斜钩或竖弯钩,把包含“见”部的最后一笔的竖弯钩不写成斜钩或点。(3)“满”字的三点水不藏在草字头下面,使字变成上下结构;“落”的三点水不出来,使字变成左右结构。(4)比较明确“的、地、得”三个字的用法。(5)明确了不能顶格写标点符号的规则。2、大多数学生的习作中用词比较准确、生动,语句通顺。学生在修改中,老师告诉他们,不要把修改作文看得很难,大家都会修改病句,把每句话都当作是需要我们检查有无出现用词不准、搭配不当或缺少成分的修改病句练习,逐句去修改,同时也会找到句子中用得好的词语,就比较容易使句子的用词准确、生动了。3、大多数学生的习作层次清楚、段落分明。在写作中,时刻提醒学生,每段话只写一个内容或一个主题,学生在写作及随后的修改中就比较容易使文章的层次和段落分明。4、学生在的能力基础上,会修改、评价自己与他人的习作。学生虽然学习程度有所不同,但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都不同程度地掌握了自主修改习作的方法和过程,会简单地评价他人的习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