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乞巧》教学设计范家湾小学周海涛设计理念:《乞巧》是人教版第六册第八组的一篇精读课文。这组教材围绕民间故事和神话传说这一主题来编排的。再一次把学生带回儿时倾听大人们讲故事的快乐中去,感受古人的想象是多么丰富。《乞巧》是唐代诗人林杰描写民间七夕乞巧盛况的古诗。也是一首想象丰富,流传很广的古诗。而且浅显易懂,并且涉及到家喻户晓的神话传说故事。语文教学要求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他们的创新思想。而古诗教学中把学生带入情境,有滋有味地朗读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在教学中主要通过读、思、议、想、说、写等形式使学生主动探求知识,进入古诗境界。教师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引导学生全程参与,在探究活动中达到自悟自得。学习目标:1、认识“乞、霄、”2个生字。2、正确、流利、有情感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3、了解诗中蕴含着的民间传说,并愿意讲给别人听。课前准备:1、教学课件、古典音乐。2、收集牛郎织女的故事。教学过程:课前讲《牛郎织女的故事》轮流背古诗一、活动导入1、同学们,我们祖国的文化源远流长,而古诗更是文化宝库里一颗璀璨的明珠。刚才老师与你们共同诵读了许多经典的古诗名句。那在你的记忆中,有哪些古诗是与中国传统节日有关的呢?背一背。(出示课件学生诵读《清明》、《元日》、《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2、这节课我们再来学习一首和中国传统节日有关的古诗吧!二、板书课题,介绍作者。1、板书课题(课件出示古诗)请同学们读出课题。(学生读题)师边写边提示“乞”的变调(两个第三声的字连在一起,前面的字要读成第二声。再读一遍。)看看这个“乞”字,你想提醒同学们在书写时注意什么呢?(板书:乞—气。乞字中间少一横,乞字是“横折弯钩”,气字是“横斜钩”“吃和汽”)同学们在书写的时候,可一定要注意哦!再读读课题。(学生读题)2、简介作者《乞巧》是唐代诗人林杰描写民间七夕乞巧盛况的古诗。这是一位精通书法棋艺的诗人,而且非常的聪明,六岁的时候就能写诗,可惜十七岁就离开了人世。这首诗因其想象丰富,而且浅显易懂,并且涉及到家喻户晓的神话传说故事,所以流传很广。并被收入《全唐诗集》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他的这首诗。三、初读自悟,整体感知1、自由读:请大家打开课本,借助诗歌中的拼音,自由地把古诗读一读,注意读准每个字的字音。师提示:读古诗古人有四声法,就是一二声的字读得慢一点、长一点,三四声的字读得快一点、短一点。(学生练读)指名读,正音。3、刚才同学们在读得时候,我听见诗的第一行有两个字的读音是一样的?(宵—霄,用点标出来)那这两个字的字形一样吗?你怎么来记住这两个字呢?(“宵”字是宝盖头,“霄”字是雨字头)那这两个字是什么意思呢?快向字典请教吧!(“宵”是晚上,“霄”是天空)字典真是我们学习上不可缺少的好伙伴啊!来,我们再齐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学生齐读古诗)3、老师指导读,注意节奏。(可用斜线标划,课件出示画了斜线的古诗)(可分组读,男女生对读,注意重音、节奏、感情)4、过渡:读会了可不知其义,行否?下面请同学们看看课后注释和资料袋,一边读一边想,也可以小组进行讨论,看看自己能明白古诗的意思吗?弄不明白的地方,做上记号,等全班学习时再提出来解决!三、品读鉴赏,积累内化。1、通过你们的合作学习,我相信你们对这首古诗有个大概的了解,请同学们自由读诗歌第一和第二行,想一想你能读懂什么?(生自由读诗)(相机理解“七夕”“碧霄”)2、要理解《乞巧》这首古诗的意思,得先了解我国四大民间传说神话故事之一的牛郎织女的故事。同学们在课前是不是认真地听了老师讲的故事呀!那我考考你们,牛郎织女每年在什么时候才能相聚一次呢?(每年的七月初七)3、在七月初七日这天晚上,人们望着深蓝浩瀚的星空,想到了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故事,你觉得牛郎织女当时的心情是怎样的呢?你能读好这两行诗吗?4、是啊,在这样一个弯弯月儿高高挂在天空,天上的牛郎和织女喜相逢,那人间的姑娘少女们又在做什么呢?读读三、四行。(学生读)(学生自由说)板书:人间(指诗第一行)在七月七日这天晚上,人们看着“碧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