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的物质性》教案一、教学课题:世界的物质性授课班级:高中一年级课时安排:1课时课型:授新课二、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识记物质的基本含义、自然界的物质性和人类社会的物质性。(2)较为深入的理解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3)能通过联系当前自然界中万事万物的发展变化和我国当前的社会改革以及社会发展的状况对世界的物质性这个概念加以阐释(二)能力目标(1)通过学习,培养学生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物质观分析宇宙间的一切事物及现象的能力,使学生初步具有正确认识世界的本质、自觉地按照客观规律办事的能力;(2)通过学习,让学生体会如何去理解一个哲学观点,如何以基本事实为基础进行哲学抽象,初步了解学习哲学的基本方法。(3)通过学习、体会、分析与综合的思维方法,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从茫茫宇宙到人类社会,都是统一的物质世界的存在形态。人类社会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物质世界自我运动的结果。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能从世界本质问题上指出有神论的荒谬性,从根本上消除有神论的影响,初步树立唯物主义的自然界、世界观。坚定地树立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科学的物质观,鲜明地反对上帝或神灵创世说。三、教学重难点:(一)教学重点: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是物质的,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二)教学难点::物质的概念,物质和具体物质形态的区别。四、教学方法情景教学法、问题探究法、教师讲解法五、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教师:前面呢,我们从一般层面上学习了哲学的相关知识,特别是哲学的含义、哲学的基本问题,还探讨了哲学与时代发展的关系——只有那些反映时代精神精华的哲学才是真正的哲学,它们对社会变革会产生积极的引导作用。那么今天,我们就开始系统地学习哲学史上最璀璨的哲学思想――马克思主义哲学,它的基本内容,主要关注的是世界的本原是什么,世界是怎么样的,以及人与世界应该是怎样的关系。本节课,我们重点解决世界的本原是什么。(二)讲授新课教师:请同学们看课本28页的这则材料。材料上说是上帝造出了天地万物,你们觉得可信吗?说出你们的理由,可以结合你们之前收集到的材料。学生:不可信,因为那么中国还有说我们人是女娲用泥土捏出来的。还有盘古开天辟地等传说呢。那么自然界到底是由谁创造的呢?一下说是上帝,一下说是女娲,又有人说是盘古,这岂不是矛盾了?教师:同学们说的很好,其实上面的这些都是一些神话和传说罢了,根本就是背离客观现实的。其实,自然界不是由谁来创造的,它是客观存在的,是物质的问题一:教师:李白的诗句“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请问同学们为什么会有阴晴圆缺,是由于人的悲欢离合吗?月与人的心情到底有没有关系学生回答:人的心情与月是没有关系的,月亮的阴晴圆缺是由自身的运动规律决定的,而非人的心情可以影响。问题二:教师:同学们有听说过“橘生淮南则为橘,淮北则为枳”,请同学们分析这句话所蕴含的哲理?学生:讨论得出结论。植物的生长是依据土壤环境等因素,并非人的心情或意愿。教师:同学们回答的非常好,这两个问题我们可以得出一个什么共同点呢?学生:不能被思想所控制,自身的发展是有规律的。教师:很好,从上面的问题我们可以总结得出:在自然界中,无论是花开花落,江河奔腾,还是沙漠景观的都是按照自然界自身所固有的规律形成和发展的,是被人的思想所控制的,他不是有上帝或任何人创造的,是客观存在的。问题三:教师:同学们知道人是由古猿(停顿,由学生回答)进化而来的?在猿还没进化成人时,古猿的生存依靠是什么?学生回答:自然界。教师总结:这充分说明了一个问题,自然界先于人产生,人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同时也离不开自然界给我们提供的各种物质资料。问题四:教师:大家都知道,在人产生后就必须维持生存,就开始了对自然物的改造和利用,人经历了原始社会,只是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到今天我们所处于的社会主义社会,在漫长的时间内对自然界的改造和利用是没有停止过,那么自然界是否还是客观的呢?学生:讨论并举例说明。自然界仍是客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