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目标•感受词人的形象,体会作者的人生态度。•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品读词中包含的人生哲理。•学习本词的表现手法。诗词鉴赏之解读小序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时间:三月七日*地点:沙湖道中*人物:同行、余*事件:遇雨、已而遂晴*感受: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从序中看出作者是怎样的一个人?定风波苏轼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解读苏词.6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置之不理无所畏惧气定神闲雨大挑战轻松欢快神态自若面对这突如其来的雨,苏轼是如何做的呢?不为环境左右的自得心态竹杖芒鞋轻胜马作者在这里为什么说“竹杖芒鞋”比“马”轻呢?这里的“竹杖芒鞋”和“马”有什么深刻含义吗?•轻心情的轻松无官一身轻•竹杖芒鞋闲散•马奔波•竹杖芒鞋轻胜马两者对比,隐喻闲散江湖胜过奔波劳碌。一蓑烟雨任平生•思考:“烟雨”指的是什么?“任”字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境?烟雨:自然界的风雨、政治的风云变幻任:任凭的意思。听其自然的心态、镇定、洒脱、从容*序言“雨具先去”又何来“蓑”?“一蓑烟雨任平生。”这一句不是写眼前景,而是想心中事,因为“雨具先去”,当时并无蓑衣。“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三句给了我们什么启示?•料峭春风:人生的逆境政治的风雨•山头斜照:人生的希望•作者在于挫折中看到希望,于逆境中看到曙光,不让这暂时的挫折和逆境左右自己的心情。“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此处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感受。掌握写作技巧(表现手法):1.以小见大:以生活小事件中见出人生大哲理。2.一语双关:将自然界的风雨和人生的风雨相类比。《定风波》这首词写眼前景,寓心中事,从习以为常的忽晴忽雨的自然现象生发出深刻的人生哲理,以一语双关,以小见大的手法体现了作者宠辱偕忘、乐观旷达、豪迈洒脱的智者襟怀。即事咏怀诗词鉴赏方法即事咏怀诗词鉴赏方法•即事咏怀,指的是诗人就某件事抒发即事咏怀,指的是诗人就某件事抒发自己的感慨。自己的感慨。•鉴赏方法:鉴赏方法:•首先要了解引发诗人感慨的“事”首先要了解引发诗人感慨的“事”•体味作者抒发了什么样的情“怀”体味作者抒发了什么样的情“怀”•分析作者是怎样来抒发感情的(即表分析作者是怎样来抒发感情的(即表现手法),从而体现了怎样的一个形现手法),从而体现了怎样的一个形象象掌握学习方法:东坡雨洗东坡月色清,市人行尽野人行。莫嫌荦确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注]①此诗为苏轼贬官黄州时所作。②荦(luò)确:山多大石。1、这首诗叙写了什么事?描述了作者在清明幽静的雨后东坡悠然自得行吟一事。2、采用了什么手法?抒发了怎样的情怀?运用对比的手法,“市人”和“野人”“莫嫌”和“自爱”形成对比,作者就是通过这两个方面的对比抒发了自己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对世俗名利的不屑,洋溢着坚守信念、乐观旷达的情怀。学以致用:课外作业:•研讨与练习四:•(高考诗歌题型之一:比较两首不同的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