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有效评价的策略芜湖县继续教育“评好课”专题学习集中培训讲稿第三轮继续教育专题培训——“评好课”于十月十六日拉开集中培训的帷幕。在“备好课”、“上好课”集中培训活动中,我有幸当然培训教师,曾和大家分享学习心得,探讨相关问题,得到大家的认同和支持,真的非常感动。今年,我再次被选派参加“安徽省骨干教师校本培训指导者省级培训”,我也就必须承当也应该承担培训任务了。今天我将从四个方面和大家一起交流《课堂教学有效评价的策略》:一、走向:由“评课”到“观课议课”;二、有效议课致力理解教学;三、观课活动的基本操作过程;四、议课的基本策略;仅提供参考,不足之处敬请谅解。一、走向:由“听课评课”到“观课议课”(一)、新课程背景下传统“评课”的弊端1、传统的“标准"式评课长期以来,我们相信好课及其评价应有明确的标准,如:目标明确重点突出、内容正确、方法恰当、表达清晰、组织严密、气氛热烈等等。这些标准的评课的确有以下优点:(1)客观性。评课标准是统一的(大多是表格式,每项内容附有分值),不因被评者或评者而异,再加上细化的评价指标便于操作,使得主观因素的干扰作用大大降低,从而提高了评课的客观公正性;(2)可比性。每个具体指标都赋有相应的分值,只要将课堂上观察到的教学行为与评价指标作对照,就可获得被评教师的得分,用分数多少判定课的好坏,教师之间相互比较时,清楚明确,不容争辩。教学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专门活动,上述评课标准对教学有明显的导向和规范作用,有助于教师尽快走上“正轨”,减少教学的盲目性与低效性。也许正是由于这些优点和作用,多年来它一直被广泛采用,成为对教师进行等级评定与选拔的有效工具。即使在推行新课改的当今,仍有许多学校在沿用这种评价。但是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标准”式评课也有明显的弊端,突出表现在:(1)机械性。教学具有高度的复杂性,课堂是动态的,师生平等对话是随问题的变化而变化的即课堂资源生成,往往是课堂出彩的地方,用统一标准来衡量,不是反映而是消除教学活动的丰富性和人文性。即使教师在各项标准方面都表现不错,它们加起来也未必是好课。更何况课堂上学生的思想、情感与智力的发展是难以用量化的标准来衡量的。因此,这种评课是一种简单化与机械化的做法;(2)片面性。传统评课标准中尽管也有“气氛热烈”这样一条,但总体上讲,它们主要关注教师采取了什么样的教学措施,学生获得了多少知识,焦点集中在教师的教以及学生对教材的掌握程度上,而对学生的学及多方面发展重视不够。2.评课功利色彩严重这是目前存在比较普遍的现象。在座的教师或多或少都有这种潜意识的做法。授课教师往往从常规的听课者评价指标出发,为了迎合评课者的口味而人为地设计、安排课堂教学环节;评课者往往也是依据评课指标,从“教学目标”、“教学程序”、“课堂提问”、“多媒体运用”、“学法指导”、“能力培养”、“板书设计”等方面评估整堂课的教学。有的评课只注重课堂教学的观赏性,表面上的热闹与形式上的花哨,哗众取宠,旨在赢得别人的欢心。在功利化思想的主导下,很难有教学方法的改进与创新,很难迸发出新的教学理念,新课程改革很难真正深入下去。3.评课对象缺失我们传统的评课仅仅关注教师,缺少对学生这一评课对象的关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期望学生能够按照自己的预先设想作出回答,并想方设法引导学生得出预定的答案:整个教学过程包括什么时间讲授、什么时间提问、给学生多少时间回答等都设计得丝丝入扣,就像由授课教师导演的电影脚本一样。但传统的评课方式,这种课确往往获得优秀的评价,会对这位说出五六条可足之处。其实游离了新课改。4.评课的评价认识错误评课是评价教师教学水平、交流教师教学经验的一项重要活动。开展这项活动的目的在于使每一个教师通过对其他教师教学问题与经验的思考,认识自己教学的长与短,从而不断提高教学水平。现实中有人不能对其有正确认识(尤其是带同学科的教师),使评课不能达到目的,反而产生了一些副作用。有的评课者认为评课就是找缺点。评课时,他们或提出教学方法不当、板书不明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