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小米粒文库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以感受为主的教学案例VIP免费

以感受为主的教学案例_第1页
1/2
以感受为主的教学案例_第2页
2/2
教学案例:欣赏毕加索的《格尔尼卡》案例说明:案例面向的是高一学生,《格尔尼卡》是毕加索最重要的作品之一,通过对作品的欣赏,使学生对毕加索的艺术表现形式有所了解,并在此基础上有个人独特的见解;运用联系、比较等方式,了解作品的意义及审美特征;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对作品的理解和感受,并通过名作赏析激发学生多样化的审美感受,从而使学生初步了解美术鉴赏的一般过程和特征,以及学习美术鉴赏的意义,由此掌握美术鉴赏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实施过程:先请同学们观看一个短片:我选取了二战纪实片中的空袭镜头,那如雨点般呼啸而下的炸弹;凄厉的防空警报;在火海中的断壁残垣和仓皇奔逃的人们痛苦地呼号哭泣的伤者;惊魂未定、抱头痛哭的妇女和儿童;绝望无助的男人;横七竖八、残缺不全的尸体;满目狼藉的城市以及国外枪战片中爆炸起火人们坠楼的镜头。这些极具视觉冲击力的场面,给同学们以强烈的震撼。这时,我让同学们取出纸笔,限时两分钟凭印象自由创作刚才看到的短片的印象,不必拘泥于是否像,有兴趣的同学尤其是那些受过专业训练的同学很快完成了大概的画面形象。再让同学们来讲述战争美术作品,参与的同学很多,举了很多的战争美术作品。这时我再抛出正题:“让我们来看看西方现代美术最具创造性和影响力的大师———毕加索对这些场面是怎样处理的?我打开《格尔尼卡》的画面,为使学生更好地分析、比较作品的局部,我分别将画面中的灯、举灯的女人、从楼上跳下来的人、牛和马、抱着已死孩子的女人、躺在地上的战士等局部设成按钮,每个按钮后都有与之相关的链接,其内容包括毕加索为创作画的草图及生活中的素材等。丰富的素材会让学生们从中了解艺术家创作思路的变化历程,体味艺术创作的艰辛。在逐个分析作品局部时,我请同学们结合自己的画,对照毕加索的作品,进行分组讨论:●为什么毕加索这样画,他的方法在表现力上与你的方法哪一个更具震撼力?●火焰的形状再具象一点好不好?●战士手中的短剑和剑旁的花有什么寓意?●手持油煤灯的女人象征着什么?●画面上方高悬的灯泡像什么?谁这样画了?代表什么意思?●牛和马的表情有何不同?它们分别代表了什么?●抱着已死的孩子的女人的眼睛像什么?为什么这样画?●画面用黑、白、灰的处理方法,用色彩的处理方法好不好?同学们讨论的结果千奇百怪,有时甚至争论得面红耳赤。对于画面的理解很丰富,各抒己见。我让很多位同学站起来阐述。然后我再介绍了毕加索生平和他的艺术风格。毕加索是当代西方最有创造性和影响最深远的艺术家之一,立体画派创始人。毕加索的《格尔尼卡》,运用立体主义、超现实主义绘画的形式,以变形、象征和寓意的手法描绘了在法西斯兽行下,人民惊恐、痛苦和死亡的悲惨情景。表达了毕加索对法西斯战争罪恶的愤怒之情。开始引导学生理解体验作品内容。有前面的“自由创作”氛围作基础,再有后面的分组讨论让学生争相说出自己的理解,有些同学有自己的理解但表达不出或表达不到位。在老师的分析指引下,进一步引导学生利用自己掌握的知识结合作品产生的时代背景和作者自身的东西,探究和领悟作品的内蕴。教师要让学生明白,对同一件艺术品,不同的人或不同心境下有不同的感受,是符合审美的心理规律的,即所谓的“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人们凭自己的生活经验,能不断发现作品新的含义,所以杰作往往使人百看不厌。而作者在这件作品中,力求表现出人性的丰富的内涵和多方面的性格的心理特征,加上含而不漏的技巧,更耐人寻味。效果分析:美术欣赏是欣赏者通过美术作品认识客观世界并形成对世界的看法的起点。在这一过程中,每个欣赏者都可能有不同于其他人甚至作者本人的发现、认识、解释、评价。因此,美术欣赏是一个无限再创造的过程,而这种在欣赏实践中学习和发展起来的能力,对于促进学生德、智、体、美诸方面的发展是极为有益和不可缺少的。本例中,通过创造学生自主、师生平等的氛围激发学生多样化的审美感受,教师没用先入为主的讲解来统一或替代学生的感受,但教师的引导和学生间的相互影响却使每个学生的审美感受不知不觉间走向深刻。

1、当您付费下载文档后,您只拥有了使用权限,并不意味着购买了版权,文档只能用于自身使用,不得用于其他商业用途(如 [转卖]进行直接盈利或[编辑后售卖]进行间接盈利)。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
3、如文档内容存在违规,或者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等,请点击“违规举报”。

碎片内容

以感受为主的教学案例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确认删除?
VIP
微信客服
  • 扫码咨询
会员Q群
  • 会员专属群点击这里加入QQ群
客服邮箱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