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身体育源于学校对学生体育意识的培养在目前学校体育教学改革中,以“健康第一”终身体育为指导思想的体育教学,将成为学校体育的发展趋势。学校体育的意义绝不仅限于学生时代,还要为终身体育奠定可靠的基础,发挥终身效益,具有超越学生时代的社会价值和人生价值。这一观点已在学校体育工作者中间形成普遍共识。要实现学校体育与终身体育成功地衔接,在学校体育教学中,除要求学生深刻的理解体育原理,更好地掌握体育锻炼所需的技术、技能之外,建立正确的体育意识对学生形成终身体育的兴趣,能力和习惯具有决定性意义。终身体育是学生步入社会后所面临的一个贯穿一生的自发自主的教育过程,绝大部分时间是在没有教师指导、没有体育活动条件、没有组织的情况下,独立的、自发地从事科学锻炼的。人们根据自己的工作性质与职业特点,根据自己处于不同年龄阶段上的身心特点与健康状况,根据自己所处的工作‘生活环境与客观条件,选择或重新学习体育锻炼的内容,以满足个体身心健康和闲暇娱乐的需要。其内容、形式、时间和地点等方面都具有自发自主的特点。基于这一点,终身体育教育思想要求在学校体育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自觉自愿的进行体育活动的兴趣、能力和习惯。体育意识的重要作用,就是可以促使学生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自身的活动能力,形成自觉地进行身体锻炼习惯,使学生意识到自己一生须按照个人意志,坚持不懈地参与体育学习和体育锻炼,并且把参与体育活动的行为变成一种伴随一生的有目的的自觉反映因此,我校率先开展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中国西部农村学校《体育与健康》大课程体系实施每生每天一小时的体育锻炼的三年实验研究(2002.7—2005.7)活动于05年5月结题,受到专家的高度评价,事实证实,学校体育从推进素质教育落实“健康第一”指导思想的高度,进入了课程改革的新阶段。学校体育要为学生终身体育服务,就必须培养课程改革的新阶段。学校体育要为学生终身体育服务,就必须培养学生正确的体育意识——生生享有每天锻炼一小时,快乐工作五十年,幸福生活一辈子。近年来,虽然各级学校体育教学条件得到一定改善,师资水品有所提高,但从教学实际中却有相当多的学生越来越厌倦体育,上体育课很被动,缺乏自觉性经过几年学校体育教育的学生进入社会后既无参加体育锻炼的体育意识,又无参加体育锻炼的体育能力。学校体育的现实和终身体育的期望之间产生了矛盾,所以形成这种局面与近年来在学校体育中忽略了对学生体育意识的培养有很大的关系。这是值得深思并应当着手解决的问题。对这一问题的研究将对学校体育如何培养学生的体育意识,如何与终身体育衔接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所谓体育意识是在一定环境条件下,人们对体育的内容、形式、方法、手段、体育各种内外关系等方面的精神活动的总和。它既体现为以形态出现精神活动成果,也体现为人脑的精神活动过程。体育意识就其形式来讲,主要是感觉、知觉和思维。其中思维是带有决定性的作用。体育意识的基本内容包含体育知识,体育情感、体育意志三个方面:1、体育知识:体育知识是体育的基本内容。体育知识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对体育运动客观过程的认识;二是对体育运动各种规律的认识。2、体育情感:所谓体育情感,指的是学生对体育的情感和在体育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情绪。它是学生体育活动及其状况、关系和态度的反映。是学生自己对体育的需要程度和锻炼经历的内心体验与感受。其中比较稳定、持久、内涵的叫情感,而短暂的易变的外露的叫情绪。一般来说,情感支配情绪,情绪表现情感。体育情感、情绪都因一定的体育需要及其满足程度而产生,并受学生对体育及其各种形式、形态的价值认知所制约。体育情感在学校体育教学和终身体育实践中都具有重要作用。因为,只有学生对体育有浓厚的兴趣、深切的爱好和强烈的愿望,才能自觉积极地参加体育实践。3、体育意志:体育意志是体育意识的能动方面,是学生自觉地参与体育的目的,并在确定目的的支配下,克服行动中的障碍、困难以难以实现目的地过程。实现体育意志的心理因素是体育运动中的动机,动机是激励人行动的心理因素,他引起和维持主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