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绒花》教学设计婺源县梅林中学方晓红教学内容:义务教育音乐教材第15册第二单元教材分析:《雪绒花》是美国电影《音乐之声》中的一首插曲,随着电影的播放而传遍全球成为世界各国人民喜爱的歌曲之一。歌曲为带再现的单二部曲式,(A段节奏舒缓旋律起伏变化较小,亲切抒情,充满对祖国的赞颂之意。B段第一句节奏中出现了休止符,与A段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此段音乐表现了对祖国的热爱之情,情绪较为激动,力度相对加强。然后再现主题,在对祖国的祝福声中结束全曲。)由于感情抒发较为平稳,因此两个乐段并无较强的对比。歌曲通过对雪绒花的赞美,抒发了对大自然对生活的热爱,寄托了主人公对亲人、对家乡深深的祝福。因此投入感情演唱好这首歌将对学生的情操陶冶起到一定潜移默化的作用。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年龄稍大一些,上课时的气氛已经不再像小一点的孩子好调动,生理、心理也已日趋成熟;农村的孩子音乐底子薄弱,接受能力稍差,参与意识不强;老师需通过游戏和律动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教学目标:1、学唱《雪绒花》第一声部,巩固练习声断气不断的演唱方法及三拍子;能以恰当的速度及舒缓轻柔、优美抒情的声音演唱歌曲。2、通过欣赏、学唱、体验、探究、对比,增强自主、合作能力。3、培养学生自然、有表情地歌唱的技能,加深学生理解和喜爱电影音乐的情感,很好地表现音乐,体现音乐的情感美。教学重点:对歌曲的掌握教学难点:歌曲中的难点节奏及情感的抒发教学用具:钢琴、小鼓、多媒体教学设备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教师活动①看《音乐之声》中《孤独的牧羊人》片段②教师简单说《音乐之声》的剧情2、学生活动学生观看、聆听、思考(设计意图:通过视频歌曲进行情景体验,引发学生学习歌曲的积极性,为下面学习环节做良好铺垫。通过了解剧情让学生为后面歌曲的情感处理做铺垫,也为了引出课题《雪绒花》。)二、教授新课1、⑴教师活动展示课题《雪绒花》,欣赏雪绒图片,教师讲解。(下面,就让我们共同学习歌曲《雪绒花》。⑵学生活动学生认识到:奥地利之国花-雪绒花以及它坚强不屈的顽强精神,同学们从一开始可以深深体会到了这首歌曲中蕴含的意义。(设计意图:采用直观的教学形式让学生了解什么是“雪绒花”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目的是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在课的开始就处于探究体验音乐的兴奋状态,为积极学唱歌曲做了情感铺垫,并营造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2、教师活动简介《雪绒花》的创作背景及其有关的音乐知识。(设计意图:拓宽同学们的视野,知道更多的音乐知识。)3、⑴教师活动教师击打小鼓来介绍三拍子,强调其强弱弱的规律。并使学生感受不同速度的三拍子在情绪上的不同。⑵学生活动同学们用肢体打节奏,加强理解三拍子,并使学生认识到节奏的速度与歌曲情绪的关系。(设计意图:通过趣味性的游戏加强对三拍子了解,为歌唱做好准备。)4、⑴教师活动教师总结歌曲:歌曲为两段体结构(A+B)。歌曲为C大调式,带再现的二段体结构。第一乐段由两个平行的乐句组成,第二乐段也包含两个乐句,其中第二乐句是第一乐段的原乐句的再现。第一乐段舒展而婉转的旋律是对雪绒花的赞颂,第二乐段的开始两句与第一乐段形成对比,后又再现第一乐段的音调与节奏使两个乐段既统一又有对比。最后四小节是全歌的高潮,也是歌曲的点题——为我祖国祝福吧!歌曲的歌唱力度为mp—mf---mp.。⑵学生活动了解歌曲的曲式结构及歌曲中旋律力度的变化。(设计意图:通过对歌曲的分析及对第一声部的学习和演唱,更好的体会、感受歌曲,为第二声部学习做铺垫。)5、⑴教师活动播放《雪绒花》影音,引导学生对歌曲的情感体验。并提问是采用几拍子写的,与学生一齐为歌曲打拍子。找出歌曲多次重复的旋律和高潮部分。⑵学生活动听歌并分析节拍特点及规律,为歌曲打拍子,用笔画出自己容易唱错或不知道唱的旋律。体会其舒缓轻柔、优美抒情的歌曲演唱及歌曲情感,有感情的演唱《雪绒花》第一声部,3–5│2‐‐│ⅰ‐5│4‐‐│先后三次出现,高潮在第三乐句(设计意图:体会歌曲的演唱情感,并很好地表现。)6、⑴教师活动①突破歌曲中的难点节奏及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