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配角为主角,让学生充分动起来学校开展生本课堂研究以来,我每每静下心来回顾自己以往的课堂会发现:我们老师挖空心思地备课,千方百计地引导,循循善诱的讲解。但课堂上看到的情况依然是,老师拽着学生走,学生等着老师领。有时虽然允许有个性朗读、个性感悟,但最终还是走进了老师早已设计好的“陷阱”。久而久之,学生的思维凝固了,思想呆滞了。老师唱“独角戏”的现象也就很正常了。就小学语文教学而言,语文的知识面太广,要想在短时间内灌输给学生更多的知识,不可能,也没有必要。所以我们要从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入手,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和学习能力,引导学生懂得如何获取自己所需要的知识,把课堂的主体地位还给学生,让课堂成为学生展示的舞台。教师要努力在自主学习的课堂教学模式中,挖掘学生潜能,活跃学生思维,发展学生能力,崭露学生个性,求异创新。那么,怎样才能使学生在语文课堂上变“被动”为“主动”呢?下面是自己的尝试与思考:一、课前动起来,让学生自主预习成常规语文课堂上,我们想退出“讲台”,改“主讲”为“主导”,就必须让学生充分动起来,将功夫花在课前,做好充分的预习工作。为了让学生充分做好预习,我给学生制定出了“四字”预习目标——概括起来就是“读、写、说、查”四个字,即“读”——把课文读通、读顺、读正确,把生字词语读正确、读熟练;“写”——标出每段的小节号,把生字表中的生字注上拼音,批出文中的词语并会写这些词语;“说”——能说出几点有价值的阅读收获;“查”——查找与课文相关的课外资料进行阅读,并筛选出你认为有价值的资料用于课内交流。课堂上我始终坚持按这四个字的要求检查学生,久而久之,学生便养成了良好的预习习惯,同时,我也看到了学生的明显进步:那就是书读得越来越好了;字词掌握得越来越好了;阅读的效果越来越好了,收获的档次在慢慢提升。成功总是青睐那些有准备的人,有了课前充分的预习,课堂上他们就能轻松面对,有的放矢,也能更好地与他人合作,磨刀不误砍柴功。二、课中敢放权,为学生搭建施展的舞台学习不是一种简单的“告诉”,而是一种学习者实实在在的“体验”和“积淀”。文本在读者的体验与接受中获得了意义,而读者则通过阅读、体验找到了存在文本中的“自我”。心理学研究表明:人在轻松和谐的环境里,思维才表现得最活跃。课堂教学不在于教师讲解的精彩程度,而重在适时激起学生的谁知冲突,用知识本身的力量去唤起求知欲望,给每个学生施展才能的机会,给他们最大的自由空间。我们要相信学生,把课堂交给学生,把读书权交给学生,把说话权交给学生,把选择交给学生。课堂上,我们对学生总是放心不下,重点难点“细嚼慢喂”,直到“统一”答案、每个人熟记于心,才长吁一口气——功夫不负有心人,终于完成了本课任务。殊不知“模子”的统一,就是“个性”的扼杀,这种任务的完成没有任何意义。课堂上的听说读写大权完全可以交与学生,让他们在讨论、交流、合作中去完成自己的学习任务,我们只需用几个颇具思维含量的大问题统领课堂,让学生围绕着它们直奔主题,进行自主探究,这样既能赢得时间,又有效果。如《普罗米修斯盗火》一课中,有位老师这样设计:师:上节课紧扣“盗”字,同学们提出了三个有价值的问题:(1)普罗米修斯为什么盗火?(2)他是怎样盗火的?(3)盗火的结果怎样?师:请大家打开课本,快速读课文,看看哪个问题你已经通过读书找到了答案,哪个问题还不太明白,思考后可以在小组内交流讨论,相互探讨……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教者的设计意图:整体把握,直奔主题,给学生明确的探究对象。这种自主研读肯定是有效的,这种创新才是值得我们去尝试学习的。三、课后巧延伸,让学生的语文学习余音未尽对于学生的放权,我们不仅要表现在课前的预习、课堂中的合作探究,同样也要彻底地表现在课后的巩固延伸。我们可以让学生自己就课堂所学的知识进行整理,编写出相关的题目进行竞选,选取出最好的题目让大家做,题目的难易具有选择性,不同档次的学生可以选择相应的题目进行课后的巩固练习。当然,我们的语文科目还可以带有趣味性,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