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电池原理及应用》的教学设计新疆石河子第二中学董梅[内容摘要]:本文通过对《原电池原理及应用》的教学设计的过程论述,采用了学分组实验探究、讨论、设问的多种形式的教学形式,突破了本节教学的重难点,教学过程充分体现了新课改下的学生主体,教师引导的教学模式。[关键词]:教学设计分组实验探究设计理念:教学过程中分别设计探究实验和学生自主探索实验,让学生亲自动手去发现问题,进行探索,目的在于加强了学生对化学试验的探究能力。高二学生有一定的观察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在教学中主要通过启发诱导,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促使学生动眼观察,动口表述,动脑思维,使学生的学习过程和认识过程成为统一体,深刻理解原电池原理.设计过程:【引言】大家知道,各种形式的能量在一定条件可以相互转变,例如,通过电能可以转化为机械能;机械能可以转化为热能等。大家再举一些例子呢?【学生举例】【讲述】物质在发生化学变化时常伴化学能与热能、光能等的转变,如在一般的化学反应里常表现出放热或吸热,有的还表现出发光,现在我们要研究的是化学能与电能之间的转化。【探究一】化学能与电能之间可以相互转化,那在什么条件下才能实现这样的转化?【屏幕显示】下面请大家按屏幕上的要求做实验,并加以讨论【学生实验】1.向试管中加入3ML稀硫酸,插入铜丝观察现象2.取出铜丝,再加入一粒锌片观察现象3.将铜丝插入试管中并与锌片接触观察现象【提问】(1)锌与稀硫酸直接反应的实质是什么?(2)铜丝与稀硫酸不反应,但与锌片接触后铜丝上为什么有气泡产生?(H+从铜丝得到电子而产生氢气)(3)反应后溶液的颜色如何?(生答:无色)【追问】铜丝与稀硫酸不反应,不失去电子,其电子从何而来?【讲解】铜丝虽然与稀硫酸不反应,铜丝与锌片接触后,锌与稀硫酸发生反应,锌失去的电子转移给铜丝,H+从铜丝得到电子而产生氢气。也就是说,锌失去的电子发生了定向移动。那么,电子发生定向移动就要产生电流。是否这样,我们应任何证明?【学生回答】用导线连接铜片和锌片,并将铜片和锌片同时置于稀硫酸溶液中,在导线中间连接一个电流计,可以观察指针是否偏转来判断是否有电流产生。【演示实验】现象:电流计指针发生偏转,偏向铜极【讲解】电流计指针发生偏转,说明有电流,有电流就能产生电能,象这种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装置就是原电池。【板书】第六节原电池1、定义: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装置22【讲解】原电池的正负极可以根据由电流计指针的偏转方向来判断,指针偏向哪一极,该极为正极。从刚才的实验现象知道,指针偏向铜极,铜为正极,那么锌为负极。从理论上讲,根据金属活动性顺序,锌比较活泼容易失去电子进入溶液,电子则从锌片定向流到铜片,而电流方向与此相反,从铜片流向锌片。根据物理学知识,电子流出(电流流入)的电极为负极,电子流入(电流流出)的电极为正极,所以锌为负极,铜为正极。【板书】2、电子流向和电流方向电子流:负极(Zn)→正极(Cu)电流:正极→负极→正极【设问】铜和锌在稀硫酸溶液中能构成原电池,怎样用方程式来表示电极反应呢?【板书】3、原电池的工作原理负极(发生氧化反应):Zn-2e=Zn2+正极(发生还原反应):2H++2e=H2↑电池总反应方程式:Zn+2H+=Zn2++H2↑【设问】铜和锌通过导线连接在稀硫酸中能构成原电池,其他金属是否也能够构成原电池,要构成原电池需要那些条件?下面我们通过实验来加以探究。【指导实验】在学生桌上有Zn、Fe、Cu三种金属,分别用它们作电极,两两组合,利用西红柿中含有电介质,用导线连接电流计和两种金属同时插入西红柿中,观察指针偏转方向,并判断正负极。【分组实验】学生分组实验后讨论:有六种组合:Zn—Zn;Fe—Fe;Cu—Cu;Zn—Fe;Zn—Cu;Fe—Cu。其中前三种组合没有电流产生,后三种组合中如果有一个电极没有插入西红柿中也没有电流产生,必须两个电极同时插入西红柿中才有电流产生。【归纳】两种活泼性不同的金属在电解质溶液中能构成原电池【设问】是否任意两种活泼性不同的金属组合置于电解质溶液中就能构成原电池呢?【演示实验】在烧杯盛有稀硫酸溶液,放入铜丝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