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汪培珽《喂故事书长大的孩子》读后感图文来源:网络这本书我大概花了小半天看完,看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有无限的共鸣。昨晚,我激动的跑过去和我老公说,原来我做的和汪培珽一样。如果你没有看过这本书,我真心的希望你能够抽出3-4个小时看看,如果真的忙,不防看看我写的读后感,我会从书中找一些片段记录一下。汪培珽的介绍,我就略过了,因为我自己也没有看。她的台头与她的想法没啥多大的关系。我们直接进入她的观点吧。节选:开始很关键的一句话:没有爱,一切免谈“我是来听耐心的。”有一位听演讲的妈妈,她的教育方式与我如出一辙,我质疑她为什么还要花时间和金钱来听课时,她这样回答。这本书真正要给的,只有三样东西,无形的、父母的“耐心、耐心和耐心”。随时翻翻它,为自己日渐减少的耐心,补充些能量吧。不要着急验收孩子的成果,幸福绝对会在不起眼处,等着你。把故事书当牛奶,“喂”给孩子听我发明了“喂孩子故事书”的方法。把故事书当牛奶“喂”,照三餐加点心和夜宵,每天念给孩子听。孩子上学前,我平均每天“喂”1小时的故事,从未间断(连1天也没有)。其实,这些时光都是在不知不觉中自然流过,没有人强迫我念,也没有强迫孩子听。故事书之于孩子,就好像阳光、空气之于人类,我只是找出了一个妈妈和孩子彼此都喜欢的生活方式。然而,这些不知不觉中流过的“听故事书”的时光,在孩子的生命中却有不可忽视的重要性。不用说教,念故事书就好念故事书给孩子听,可以培养孩子的好品格、大能力……这些哪个父母不知道!那我为什么还要花这么多强调、重申这些父母全知道的事呢?问题就在于,父母明明知道是重要的事情,却没法做到啊!有很多父母,忙着工作赚钱,专心听孩子说话的时间却少之又少。有很多父母,送孩子学才艺、上安亲班,却不管孩子的童年在哪里。有很多父母,是会帮孩子念故事书的呢?所以,重点根本不在于故事书怎么念,怎么选,这些都是其次的问题。真正的关键是,父母有没有“心”,有没有“热忱”和“渴望”,要帮孩子做这件事。我在连续为孩子念了8年故事书之后,才反过来想要告诉全天下的父母:一定要念故事书给孩子听,因为我强烈感受到了这样做的好处。看看现在的父母为了孩子掏心掏肺,照顾有加,接送孩子学才艺,补功课,一心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种种行为的本意都离不了一个“爱”字。但是除了“爱”外,父母最想要给孩子的是什么呢?是不是父母对孩子有着更深切的期许,希望他们能够养成理想的人格特质与能力,以开创更美好顺利的人生?而念故事书给孩子听,就能在潜移默化之中,帮助父母朝这样的目标迈进。书中自有“好品格”忠孝节义的大道理,光是通过教条式的训话是无法深入人心的。然而借故事书的情节,有些难以解释的道理,却好像立刻活灵活现了起来。故事书能潜移默化发挥功效学龄前的孩子,对于同一本书可以一念再念,毫不厌倦。试想一本故事书一旦说了10遍,就算是再小的孩子,都会知道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谁是好孩子,谁不该效仿,大人也就不必再啰嗦一些连自己都不想听的大道理了。孩子年纪虽小,心思却很细密的,我只是不间断地念故事书,但孩子大部分的好习惯和好品格,就在不知不觉中慢慢形成了。确立人生态度,必须趁早父母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可能因为太在意孩子当前的问题,有时使出浑身解数还解决不了问题,牛角尖就会越钻越深,往往造成亲子关系两败俱伤。殊不见所谓的“橡皮擦妈妈”,每天跟在小学一年级的孩子身边做功课,孩子写一个字,妈妈擦一个字,一个边哭边写,一个边骂边擦。不知道有多少父母在孩子中高年级才后悔,从前自己太重视某些东西,以为是在帮孩子的忙,其实却在不知不觉中扼杀了孩子的学习兴趣。每个人的条件组合都不相同,但大多数的成功者都有一个共同点:正确的态度。家庭教育才是根本现在老师这么多,何不让这些人学点心理辅导的技巧,每班多配一位辅导老师?我很想大声疾呼:“配几位老师都没用,父母一对一都无法较好孩子,只祈求一对三十的老师帮我们教孩子,实在本末倒置。”当大家一面倒地指着家庭教育时,有没有人回头想想,家庭教育才是根本。请把孩子教好再送去学校,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