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材施教,让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摘要】教育是人的需要,一种来自个体适应、进化、发展、完善的需要,一切教育的宗旨都应该是实现这种高级需要。信息时代的到来、生命科学的研究、人本主义的学习理论因材施教教育观念的注重为个性化学习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实施新课程改革的今天,学习借鉴其教育思想运用现代的科学技术条件和理论。运用多种方式引导和培养学生,倡导乐学,发现学生的特长,培养学生学习兴趣,从而实现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的教育目标。【关键词】因材施教个性差异个性特长自主学习一、引言受遗传因素、文化背景以及成长经历的影响,世界上也没有完全相同的两个学习者,“每个人的学习就像他的指纹一样独特”。21世纪是发展个性的世纪,《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一书中强调教育内容必须个性化,必须尊重个人的多样性和独特性,并指出“教师将来的任务是培养一个人的个性并为他进入现实世界开辟道路”,“应培养人的自我生存能力,促进人的个性全面发展,并把它作为当代教育的基本宗旨”,注重个性已成为当代世界各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核心。在我国,在新的课改条件下,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个性化学习。在新的理念下的教学是要求教师把课程与大千世界的方方面面联系起来,把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融入课堂,进而把学生拉到大千世界中去学习,去理解。而这样的理念就要求教师要有全新的视野,创造性地使用课文这个例子,让学生带着生活经验与感受走入课堂,又带着课堂的收获与感悟走向社会。二、个性学习研究背景及国内教育现状面向21世纪,各国教育纷纷制定研究个性化学习方案。2006年7月3日,新西兰教育部长史蒂夫马哈雷在主题为“聚焦于重要之上”的研讨会上发表了《个性化学习:把学生置于教育的中心》的重要演讲,就个性化学习及其对教育的重要性给予了高屋建瓴的论述;1998年,日本大学审议报告《21世纪的日本大学与今后的改革政策》,把“发展个性”作为大学教育改革的基本理念,认为教育改革的第一原则是“重视个性”原则,认为未来之日本教育必须紧紧围绕这一思想和目标;美国高等教育素有个性化、特色性、多样化的传统,个性化被其称之为民主社会的基础和目标。2005年在我国全面实施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就是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力图通过建立课程标准、设置综合实践课、改革教材及评价体系等措施,积极促进学生建立新的学习方式,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地发展。而在我国当今忽视民族文化教育和新课程实施的背景下,对于知识与能力,还存在没有处理好正确关系的问题,而在相当长的时期里,我们的教育模式采用的是“齐步走”的做法,抹杀了学生的个性差异,出现了优生“吃不饱”、差生“吃不了”的怪现象,不能保证全体学生素质都得到提高。尤其是农村中学,由于好多教师仍被“升学率”牵着脖子走以及生源差等原因,不少学生在老师心目当中只是一个名字或一张相片,至于学生的个性则茫然不知所云,在此基础上,再说以生为本也只是妄谈,而对学生有针对性的教育更是痴人说梦。有的学校只注重知识,认为只要把知识单一地传给学生即可,在这样的指导思想下,把知识看作是僵死的东西,学生死记硬背,学习知识视为了应付考试,这样的学生最终成为“书呆子”。另外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教育评估片面,只考查学生所谓“正课”分数,高分则优。学生的思想品行、身心素质、个性特长等,一律被置之度外。于是造成了“高分低能”、个性特长被扼杀等可悲的现象,甚至还上演了一些不该发生的教育悲剧。好多学校的课堂教学,当前仍以带着新课程的帽子,用新课程的教学内容采取“填鸭式”、“题海术”教学,学生课业负担比原来更重。特别是学困生,受不了这种教学方法,最终在知识上成为残缺不全的废人,严重影响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这怎么能培养高质量的人材呢?这是与现代科学的教育理念尤其因材施教教学思想相违背的。三、因材施教必要性因材施教,就是根据学习者资质等具体情况施行不同的教育,体现了孔子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对现在的教学仍然有着重大的指导意义。只有准确地掌握学生各方面的特点,才能有针对性地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