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亲爱的爸爸妈妈年级:八年级执教者:林静上课时间:2013、9、13教学对象分析:八年(1)班的学生活泼好动,求知欲强,他们能在丰富多彩、生动有趣的课堂活动中感知情感、习得写法。在学习本课之前,他们能自主查找资料,能根据老师要求课前预习,学习小组已有一定的模式,具有一定组织概括能力,初步具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的能力。教学内容分析:1988年10月21日,作者在南斯拉夫克拉库耶伐次参加悼念活动。47年前,纳粹在这座小城大肆屠杀,一天之间,杀死7000多人,其中包括300个孩子。47年来,南斯拉夫人民没有忘记这段沉重的历史。从1945年起,每年10月21日,成千上万的人从四面八方来到这里,举行悼念活动。作者在当年纳粹大屠杀的地点,感受到历史的残酷和沉重,感受到人民的悲哀和愿望。本文再现了半个世纪前残酷的历史──1941年10月21日纳粹杀死7000多人,其中包括300个孩子,着重再现了被残杀者的心灵,让我们强烈感受到屠杀的野蛮残酷。作者突出孩子们撕心裂肺的最后一声呼喊,引用诗句,再现孩子们对未来的憧憬,对生命的喜悦,抄录了被残杀者留下的片纸只字。文章还联系到南京大屠杀,那更震惊世界,被害者达30万人。日本法西斯匪徒的疯狂,更是灭绝人性,惨绝人寰。所有这些,让我们想到当年的屠杀的情景,对残杀者的凶残感受得更为深切。像萨特一样,我们也感受到南斯拉夫“整个民族的英勇”。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识记重点字词,领会重点句子的深层含义,整体感知课文内容。2.过程与方法:以几个重点句子为“纲”,通过理解句子感悟课文。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领会文章“世间永远不能再有战争和屠杀了”的主题,体会人们对战争的控诉和对幸福和平生活的向往。教学重点:理解重点语句的深层含义;教学难点:根据文章主旨,抓关键词理解课文教学内容及过程:一、导入新课图片展示:一组美好生活(笑脸、鲜花、爱与浪漫)另一组战争苦难(废墟、残骸、尤其战争中的儿童)二、讲授内容(一)粗读感知1、速读课文,整体感知说说你读完本文的最深刻的感受。明确:战争太残酷、纳粹没有人性、人民是战争的受害者、人民是无辜的关于战争的记忆是沉重的……(二)、合作探究1、小组内每个成员找出文中印证“沉重的记忆”的语句。小组推荐代表发言。凄风。苦雨。天昏。地暗。整个城成为一座巨大的坟墓,埋葬了7000名被残杀的人。地上的人已老,地下的仍是儿童。但在这一刻,他们又在一起了。别了美莎我今天死了再见我最最亲爱的我最后一刻想到的是你我的儿子没有爸爸也要快乐亲爱的请照顾孩子们永远不要离开他们再见永别了我所有的亲人我最最亲爱的我就要死了虽然我无罪开枪吧!我给孩子们上最后一课!’2、小组内每个成员找出文中印证“美丽的记忆”的语句。小组推荐代表发言。老年、青年、孩子们,一群群涌向那青青山坡。开枪吧!我给孩子们上最后一课!’人已满山满谷。人潮仍沿着山路泻下。白色石雕边浓烈的色彩一抹一抹漫开去孩子们仍不断涌来。一位女演员朗诵南斯拉夫著名女诗人迪桑卡的诗他说不下去了,坐下来掩面哭泣。(三)、把握主题1、为什么会觉得西德作家的行为是美丽的呢?(同学各抒己见)明确:真诚地忏悔赢得了人们的宽恕、尊敬!2、作者对那位日本作家的表现持什么态度?说说理由。明确:充满了鄙弃的感情色彩。作者不称之为作家,而称之为日本人,用安格尔的话对他进行驳斥;写许多人与明赫白握手,表示理解。却对日本人的冷落表明了各国作家对日本作家发言的否定。世间永远不能再有战争和屠杀了。3、到此,同学们应该能理解“人,是健忘的。不记仇,很对。但是,不能忘记。”的含义了吧?总结:作者强调的是不能忘记历史,因为只有记住历史,吸取历史教训,才能保证世间永远不能再有战争和屠杀。(四)、结语我不知道,战争打破了多少童年的幻想,击碎了多少美丽的憧憬。多少双童稚的眼睛,注视着古往今来的人类厮杀,发出他们幼小的请求——人们呵,把我的和平还给我吧!但无数个如此纯洁的呼唤在硝烟中湮没了,唯有他们弱小的身影,痴痴地站立在他们的迷惘之中。让我们一起朗诵诗歌《和平之唤》,但愿和平常驻人间!和平之唤一样的天空下流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