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律·长征》教学设计(第2课时)福建省集美大学施茂枝教授一、教学目标1.以中心句“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为教学突破口和主线,并借助彰显诗句意象和引进课外文字、视频资料等手段,让学生领悟长征的艰难险阻、红军的英勇无畏精神及其精神源泉。2.通过师生合作朗读引导学生感悟诗句的对仗和对比,并体会其好处。3.在领悟诗句所蕴含感情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内化诗歌语言。【设计意图】一共八句的诗歌,本来一课时可以完成教学。但教学《七律·长征》有特殊性:其一,必须更多地补充课外资料。由于诗句所反映的生活发生于七十多年前,距离现实生活,尤其是小学生的生活太遥远第一课时除了常规的教学内容,如教学生字词,了解地名“五岭”“乌蒙”“金沙江”“大渡河”“岷山”,读准、读顺诗句,疏通诗句大意外,应适当补充有关长征的背景、长征的故事或影像资料以及长征路线图等,这样才能拉近小学生与课文的距离,为学生真正走进诗句、走进诗人奠定基础。其二,这是学生迄今所学容量最大的旧体诗词。本诗词是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里的第一首七律,一共八句,此前教材中的旧体诗词全都只有四句。同时,本诗是本组课文的第一篇精读课文,按惯例此类课文也都安排两课时。所以这里做了两课时的安排,本设计为第二课时,以上是第二课时的教学目标。二、课前准备播放《七律·长征》歌曲。三、教学过程(一)重温感受,初读诗句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初读了《七律·长征》,课间又听了歌曲。长征和红军将士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预设:长征艰难、艰险,红军英勇无畏……)师:长征艰难,长征艰险;红军英勇,红军无畏。让我们带着这种种感受,一起读──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二)“诗眼”为线,显象悟情1.提领主线,感悟“诗眼”。(1)设疑问,引诗句。师:漫漫长征,千难万险;红军将士,英勇无畏。诗中有两句就表现了这一点。这两句是?出示──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齐读)(2)合作读,悟写法。师:现在,我们来合作读。师(读):红军不怕远征难,生(读):万水千山只等闲。师(读):远征难。生(读):只等闲。师(读):难。生(读):闲。师:读着,读着,你发现了这诗句中藏着什么秘密?(预设:“远征难”和“只等闲”运用了对比的方法。)师:你从这对比中,感悟到什么?(预设:尽管长征中遇到了种种艰难险阻,但红军战士却毫无畏惧,勇往直前。诗人运用对比手法,表现了红军战士的英雄气概。)师:谁来读这两句,要读出红军战士藐视困难、英勇顽强的英雄气概!(指名读,评价。)师:让我们一起读!(齐读)【设计意图】“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这两句揭示了全诗的主旨,其中的“远征难”“只等闲”更是全诗的“诗眼”。本设计率先把它拎出来作为解读诗句和教学的突破口,并贯穿全诗教学的始终,成为一条教学主线或总纲。这样,教学过程便焦点明晰,层次清楚,不枝不蔓。教法上,努力变常见的教师设问为师生合作朗读、读中发现,不仅让学生感悟到诗句表达的内涵,也让学生领悟诗句运用的写法,实现意文兼得。(二)合作朗读,领悟颔联1.过渡。师:那么,漫漫征途上,红军战士把哪些“难”视为“等闲”之事呢?诗中有几个画面,形象描绘了远征之难。这几个画面是?──(五岭逶迤;乌蒙磅礴;金沙水拍;桥横铁索;岷山千里雪。)2.走进“五岭逶迤”“乌蒙磅礴”。师:让我们先走进“五岭逶迤”和“乌蒙磅礴”这两幅画面中。谁来读?出示──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指名读,齐读。)师:什么是逶迤?请看──师:透过这画面,你看出逶迤的五岭是怎样的五岭?(预设:绵延不断的五岭、连绵不绝的五岭、连绵起伏的五岭、看不到边的五岭。)师:我们一起来读──“五岭逶迤”,请读出那种连绵不断的感觉来。(齐读)师:看,这就是磅礴的乌蒙──师:伟人毛泽东在长征途中曾写下这样的诗句──山,快马加鞭未下鞍。惊回首,离天三尺三。师:看到这样的画面,读到这样的诗句,你能为“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