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量守恒定律第一课时教学反思一、教学设计背景这节课的重点、难点在质量守恒定律的是怎么来的,以及对它的理解。平时听课时发现很多教师在教学中重在做实验然后得出称量结果“反应前总质量=反应后总质量”后就直接过渡到质量守恒了,教师在反复强调定律中”参加的”几个字,其实这时学生是时迷茫的、他会认为反应前那些除装置外的都参加了反应。“书中的质量守恒它是一个分析出来的结果,并不是称量结果,这会导致学生有这样的疑问:由称量出的“反应前总质量=反应后总质量”凭什么说“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质量总和=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其实这中间缺少了一个对实验数据的分析,这是非常重要的。忽视对“反应前总质量=反应后总质量”的数据分析还会导致学生后面方程式计算时不知怎么分析反应前物质和反应后的物质。二、教学逻辑本节课的教学逻辑线:发现、验证、上升到定律、应用。发现:通过狄仁杰的迷惑引导出科学家的迷惑,然后学生在书中一二自然段找出科学家的两个迷惑: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总和没有改变,是巧合吗?反应物总质量和生成物总质量之间存在怎样的大小关系?然后学生来大胆猜想,然后对猜想的结果进行实验验证,引出方案一(演示)和方案二(分组)。实验一方面能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另一方面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通过探究对实验数据的处理得到两个称量结果“参加反应的白磷和氧气质量=生成的五氧化二磷质量和参加反应的铁和硫酸铜的质量=生成的铜和硫酸亚铁的质量”再通过归纳总结顺理成章得到质量守恒定律,再提出新的疑问一切化学反应都遵守质量守恒定律,即遵循反应前各物质总质量=反应后各物质总质量,然后演示碳酸难和稀盐酸的反应,提出为什么反应前后天平达不到平衡?的疑问。指导学生分析后得到结论,怎样改进实验装置,才能使有气体参加或生成的反应,在反应前后天平达到平衡?最后回到狄仁杰的迷惑应用学到的定律。三、上课后的反思反思一:思路设计合理,但是一节课时间不能完成客观上40分钟内完成两个演示实验,一个分组实验,再加上两个实验数据由学生讨论分析等是根本不够的,自身教学语言的不精简,不放心学生重复强调导致时间更加不够用。改进:本节课可以去掉铁与硫酸铜溶液的分组实验留到下一节课做、去掉白磷燃烧后关于实验装置和现象的讨论(即关于锥形瓶底部为何要铺细沙?玻璃管有何作用?气球有何现象?为何有此现象?能否将玻璃管换成玻璃棒?的讨论)反思二:课前准备要充分由于课前没准备好,导致PPT放错而没及时发现,学生分组实验时看了错误的操作步骤。改进:课前一定要充分准备好PPT,最好浏览一遍确定正确。反思三:教学预设与教学机智由于学生对教材进行了预习,在猜想反应物总质量和生成物总质量之间存在怎样的大小关系?时只回答了一种结果,这个时候不应纠缠结果,应顺势引出验证。学生在回答白磷的状态时未充分估计到答错后怎么办,导致反复引导浪费了较多时间。改进:对于过渡性的问题,要根据学生回答顺势而导,不应纠结于预设而非要得到预设答案;对于需要正确答案的问题要充分预计到学生的回答的多样性提前想好二次引导,如果得不到正确答案,最多只能两次引导。两次引导得不到正确答案这时必须结束由老师讲解。反思四:边做实验边讲解演示的过程中要给学生讲重点步骤在做什么(称量反应前物质、称量反应后物质)同时引导学生思考称量了什么物质,这对于后面的数据分析非常有用反思五:学生积极性的调动课前有趣视频对学生提前进入学习状态是非常有用的,以后要多收集这方面的资料反思五:课堂语言教师语言的精炼会让一节课清爽、点拨到位语言的要“直击要害”反思六:自学、互学、展学、评学还需改进一是对于不同内容采取什么样的方式还需要考虑、二是方式选定后的具体操作还需学习总之,在本节课的教学中,采用自主、合作、启发性学习的方式,采用现代化教学方法与手段,充分调动了学习的积极性。以问题教学为中心,学生提高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系统地对学生进行指导,既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更关注学生的兴趣激发,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养成,正确的学习态度以及学习过程中情感体验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