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岗村实践调查之感想姓名xxxxxxxx学号xxxxxxxxxx指导老师xxxxxxxx小岗村实践调查之感想摘要小岗村已然成为中国改革开放的丰碑,它的历史地位是如此稳固,以至于让人有点难以置信。可是,同样让人诧异的是,小岗村的一成不变。面临21世纪新挑战的中国农村,该如何适应与生存,如何发展与壮大,这是一个严峻的现实问题。关键字:农村改革发展一、小岗历史(一)、农村改革之前的历史1、历史背景XX县区几百年来就有外出逃荒要饭的历史,《XX县区志》称:人民“饥寒困苦,他处人所不能忍者,独能忍之”。XX县区小岗村在当代中国之有名,还是因为它是中国农村经济改革的先锋──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发源地。凤阳人民为发展中国的社会主义农业闯出了新的路子。2、困难时期凤阳人对于刻骨铭心的1959-1961年三年灾难还记忆犹新,在那场灾难中凤阳人付出的代价实在是太巨大太悲惨。仅从非正常死亡的人数来看,据历史记载,1959和1960年两年凤阳共死去60245人。实际数字肯定更多。这从历年人口发展变化的情况中可以看出来。XX县区50年代末的人口高点大约在41万人左右,而经过三年灾难之后,2总人口再度恢复到这个水平,估计是在1971—1973年。也就是说,期间经历了10-12年。而整个中国,如果在三年灾难中非正常死亡为4000万人,即占原有总人口(67207万)的第1页共25页59.52",那么经过了不到两年的自然增长,总人口就恢复到原有水平。凤阳的人口恢复时间却是全国时间的6倍之多。由此,任何人也不难想象,灾难中的凤阳人口损失比例之高和程度之惨烈。3、早期建设建国初期,小岗村和所在地XX县区,即对一家一户的小农经济进行社会主义改造,使农民通过互助合作,组织了起来,走上了集体的道路。在这期间,毛主席发出了“一定要把淮河修好”的号召。这次治理淮河,对穷山恶水进行了规模宏大的改造。他们建造了许多山谷水库、湖泊和洼地蓄洪区,而且,还疏浚和开挖了数条大型运河,培修和加高了淮河大堤,从而控制了淮河洪水的泛滥。由于小岗村属于岗地,往年都是十年九旱。与此同时,小岗村农民和附近农民一起,又修建了一座比较大的燃灯水库。很多人都说,当年修水库是不拿工钱的,但人民热情高、劲头足,干起活来就像是拼命。十几万民工日夜苦战,工地上的喇叭唱个不停:“燃灯水库,燃灯乡,十三万人民喜洋洋""”俗话说,人心齐泰山移。组织起来的人民,确实有那么一种翻天覆地的力量。小岗村在治理淮河和农业集体化之后,粮食产量逐步稳定在十八、九万斤,好年成可以达到二十万斤,基本上解决了吃饭问题。从此,小岗人也和其他凤阳人一样,告别了十年九荒的悲惨岁月,告别了“身背花鼓走四方”的苦难生活。3(二)、农村改革之时的场景1、改革故事1978年冬,小岗村18位农民以“托孤”的方式,冒险在土地承包责任书上按下鲜红的手印,实施了“大包干”。这一“按”竟成了中国农村改革的第一份宣言,它改变了中国农村发展史,开创了中国改革开放史。自强不息的小岗人创造出了小岗村精神,那就是“自力更生的奋发图强精神,实事求是的和谐求真精神,敢为人先的突第2页共25页破创新精神”。小岗村也由普普通通的小村庄一跃而为中国农村改革第一村。江泽民总书记曾对小岗村发动大包干做过这样的历史评价:“中国的改革是从农村开始的,农村的改革是从小岗村开始的。”在改革开放三十年的过程中,小岗村已经得到中央的肯定,它拉开了中国农村改革的序幕,成为中国改革开放的里程碑。2、改革征程1977年,以万里为第一书记的新的XX省委,通过深入调查研究,制定出了后来闻名全国的《关于目前农村经济政策几个问题的规定》,这个文件强调农村一切工作要以生产为中心,要尊重生产队的自主权,生产队实行责任制,只需个别人完成的农活可以责任到人等等。正是在这一背景下,小岗人更进一步搞起了大包干到户。当时,大包干带头人是这样说服县委书记说的:“我们队在一起干了30年,生产从未搞好过,社员都说,如今上面的政策有点松了,我们分到户4干,想找点门路,多收点粮食,也减少国家的麻烦。”可以说,正是《关于目前农村经济政策几个问题的规定》鼓起了小岗人搞大包干的勇气。正如当年的县委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