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音乐教育之我见教师,一个光荣而又神圣的职业,古往今来有着多少歌颂教师的优美诗文,大学毕业后的我,怀着对教师这份职业的无限憧憬,带着儿时当老师的梦想,我走进了农村音乐教师的队伍。在这几年的教学和校际活动中,我有着以下一些感触:首先,从校长、领导到普通教师都有着一种偏见思想,认为音乐课没有升学压力,不需要批改作业,是一门彻底的副课,所以他们都在安排好主课之余,才再随意考虑一下副课。目前,在农村的中学中许多学校只有一名音乐教师,在领导眼里,他希望音乐教师最好是个“万能胶”,既能教音乐,又能兼其他科目的教学,这样就可以更好的“统筹安排”。生存在这样的环境中,有些教师渐渐的开始放弃了自己最初的梦想,认为农村音乐教学,是被人所遗忘的,更不用说什么出头之日,难免会有几分伤感和失落,从而导致很多教师翻开课本扯着嗓子就开始上课了,教态像铁板,机械单调地教一句,学生唱一句,教师没有把情感倾注到音乐之中,有时在课堂上表现出失语症,不会说描述性的话和有感悟的话,而且表现还很突出:“搬运工式的教学”,按部就班告诉学生,很少有创造性,把教科书、教参视为圣经,墨守成规,照章行事;学生的思维不活跃,死板,缺乏情感表达,只是老师在讲台上教,学生在讲台下听,无法上出音乐课的特色,更谈不上上出音乐课的“美”。其次,有许多的学生对“1234567”这七个音符,按顺序排列时还能认得,可单独拿出几个音来就唱得乱七八糟的。这些是由于农村小学音乐师资较为缺乏,有的小学甚至仍没有专职音乐教师,而有的却“身兼数科”,所以相当数量的学生没有接受过系统的音乐知识教育,普遍识谱能力比较差。再次,中学生课业负担重,受升学率的影响,学生学习压力大;文化学科又大都占用了课内外的时间。而音乐课时数很少,每周一个班一节,,学生除了能演唱几首教材中的必唱歌曲或流行歌曲外,基本上不具备音乐的创造性,音乐知识的运用能力不强。我认为,以上所谈到的问题有些是音乐教学本身难以解决的,但如学生基础差、教法陈旧、工作松懈等问题又是我们能够解决、也是必须解决的。要在有限的课时内完成教学任务,提高学生较为全面的音乐水平,这就迫使我们走一条路----那,就是改革!音乐新课程改革犹如一屡春风,为校园的学子们带来生动活泼的气息,也赋予音乐教学以新的含义,它要求音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地研究和创新;要求音乐教师应以自己的情感去拨动学生的情感,使之产生共鸣激发情感动力,从而进入学习音乐的最佳状态。这就要求音乐教师要不断充实自己的理论基础,不断提高自身的演唱、演奏及音乐教学设计能力,熟悉和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选择丰富而灵活的教学方式。由于农村客观环境因素的局限性,作为一名农村的音乐教师的我,对音乐教学改革有如下几点实践和体会:一、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讲解知识的速度,教学中每一步骤、环节,描述的语速要快慢适中,有感染力,有吸引力,使学生更容易领会、接受。有时我为了完成一堂课的教学内容,会刻意地加快语速,原本安排给学生思考和回答的问题,自己却主动的说出答案,这样,课堂的教学内容是完成了,可速度太快,超过了学生接受的限度,学生对我所讲的知识内容便会匆匆而过,来不及考虑和琢磨,他们没有了思考的“空隙”,使他们注意力分散,对音乐学习失去兴趣。二、教师在课堂中,要善于“架桥设阶,铺石修路”。要以能否不断的激发学生“跳起来摘果子”的热情和欲望为出发点,教学要做到从平到陡,从低到高,循序渐进的方式。如人教版义务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音乐八年级上册《青春舞曲》,初上这课时,我在备课中没有创设“架桥铺石修路”的教学过程,认为自己能弹唱,能教学生唱就万事大吉了,忽视了要怎么样让学生在歌唱中达到最好的效果呢?后来我用心的去思考和实践:⑴熟悉歌曲——先了解歌词,再分析歌曲的音乐风格、情感及节奏旋律难点;⑵思考歌曲——与歌曲相关的人文知识,渗透和拓展;⑶表现歌曲——充分引导学生体验新疆民歌载歌载舞的风格特点,大胆实践,进行歌舞表演,充分展示学生的表演才能和表现欲望。通过这三步循序渐进的“架桥铺石修路”的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