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志敏谈备课作者:贾志敏“鬼”部。师:你们见过鬼吗?生(:不假思索)见过——师(:惊愕)见过?真是“见鬼了”!(此时课堂气氛十分活跃)生(:迅即改口)没见过。师:原来,在人们对一些自然现象无法解释时,误以为是神在主宰着世界上的一切。人生在世,凡积德从善者,死了就上天堂成仙;凡恶行满贯者,死了就下地狱成鬼。据说鬼的形象丑陋无比,变化无常,所以人们都怕鬼。(在“鬼”字前添加“怕”字。)有神论者怕鬼,无神论者则认为世上根本没有鬼。所以这些人是不怕鬼的。(在“怕鬼”前添加“不”。)有一个人就“不怕鬼”。谁?是“我”。(在“不怕鬼”前添加“我”。)师“:我”是谁?生:鲁迅。师:对!鲁迅是个旧时的知识分子,所以人们都尊称他为“鲁迅先生”。你们了解他吗?(学生纷纷介绍各自对鲁迅的了解。)(教师再作系统概括。)师: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我不怕鬼》讲的是鲁迅先生从日本留学归来不久发生的一件事。(教师范读课文。)如此导入课文,既介绍鲁迅其人、故事背景,又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教给学生的知识必须是准确无误的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更是一门科学。艺术需要丰富多彩,熠熠生辉;科学则需要严肃认真,一丝不苟。教课,既要生动——引领学生走进文本,热爱文本;更要严谨——教给学生准确无误的知识备课,是教师走进文本的第一步。一、教师要读通课文拿到课文之后,我总是先要读上几遍。读准每个字音,读通每个句子。凡是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必须做得更好。率先垂范,学高为师。我是上海人。对上海人而言,说好普通话不是一件易事。前后鼻音、平翘舌音往往分不清,读不准。碰着困难,我一边查字典,一边请教同事、同行,乃至学生。我认为,教师有不懂或不会的地方,是十分正常的,用不着回避。可怕的是滥竽充数、敷衍了事,教给学生不正确的,甚至是错误的东西。读课文,不但要读通,还要读熟,做到烂熟于心。这样做的好处是能走进文本,把握课文的脉络,掌握课文的重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有时候,一个巧妙的教学主意,往往就产生于对文本的熟悉。二、教师还要读懂课文阅读教学,就是教师、学生、文本三者之间的对话。文本是教学的材料与载体对文本中的各个元素的理解可以有所不同,然而,凡属主流的、本质的、重要的东西必须准确把握,毫不含糊。教完《我不怕鬼》这篇课文之后,我引领学生又回到课题上,指出读“我不怕鬼”这四个字,重音落的位置不同,产生的意思也会发生变化。根据我们对课文的理解,重音应落在哪里呢?由于学生读懂了课文,很快找到了答案。1.重音不能放在“我”字上面。否则,变成“你们都怕,惟有‘我’不怕”,显然不符合课文原意。2.重音也不能落在“鬼”字上面。否则,变成“鲁迅什么都怕,就是不怕鬼”。这也不符合文意。3.重音落在“不怕”上面是恰如其分的。因为鲁迅是个无神论者,他不相信世上有鬼。这样的读法是与文意相符合的。通过深入细致的讨论,并进行亲身体验,学生进一步领悟了课文的内含。一年级教材中有一篇叫《两个名字》的童话。在教学中,我问学生“,青蛙”“、竹子”都是物种的名称,为什么课文中却说是“名字”?通过引导,不但教给了学生准确的概念,还让学生认识了童话的特征。总之,我们教给学生的必须是准确无误的东西。因为“,教师的眼里是容不得丁点灰尘的”。教学永远是一门缺憾的艺术当球王贝利踢进第1000个球时,记者问贝利:“你踢进的1000个球中,哪一个球最为精彩?”贝利说“:下一个。”其实,课堂教学也是如此。对于那些优秀的教师来说,精彩的课永远是“下一课”。学无止境,教无止境。备课要不断修改,教学得经常调整,一成不变是行不通的。用同一个教案去教不一样的学生,其教学效果也是迥然不同的。备课笔记是教师写下的对教材的理解,对教学方法的选择,对教学过程的安排。这是预设的,是教师在上课前的“一厢情愿”。而课堂教学会由于教学对象、时代背景等因素的不同,往往会出现许多意想不到的情况,可谓瞬息万变。这便要求教师要不断进行修改,适时调整自己的备课。《惊弓之鸟》是一个成语故事。讲的是古时候魏国有名的射箭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