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聋校生成性教学的有效性实践研究》研究方案襄阳市特殊教育学校课题组一、课题提出的依据和意义长期以来,由于聋生的生理残疾,聋校课堂教学中存在着重“生成客体”——即重教材中的知识和知识体系,轻“生成主体”——学生的状况。教学设计以知识逻辑结构为依据设置教学环节,并在教学内容呈现顺序和各个教学环节的安排上都有明确的规定。这种“刚性”的教学设计影响了聋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的“弹性”生成。在“走”教案似的教学中,“死”的教案支配和限制了“活”的学生,遏止了他们在课堂上思想和生命的活力,使原本鲜活灵动,充满情趣的课堂变得机械、刻板和程式化。由于忽视学生个体自主性和主动性,忽视其终身学习的能力;教师把学生仅仅作教学的客体看待,只是从教的角度出发,单纯重视直接传递、训练知识、技能,忽视学生发展的整体性、独特性和持续性,习惯提供较明确的可操作程序,忽视目标及其达成方式无限多样的可能性,造成学生学习兴趣下降,负担加重,潜能得不到认真的、充分的开发,所获取的知识不全面,整体素质无法提高,影响聋生的发展。本项应用研究针对以上弊端和危害,借助生成性教学推广以聋生为本的理念可望引导教师处理操作与创造、预设与生成、科学与艺术等关系,提高其专业化水平,促进优秀教师队伍的形成和壮大。为进一步落实《特殊教育提升计划(2014—2016年)》,坚持以残障学生为本,深化特殊教育学校教学改革,提高残障学生培养质量,根据教育部颁布的(盲、聋、培智学校)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的要求,针对当前特殊教育学校课堂教学的实际情况提出“聋校生成性教学的有效性实践研究”课题,具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研究价值。二、核心概念界定:(一)生成性教学:对生成性教学的概念,人们的理解各有不同。华师大罗祖兵教授认为:可将生成性教学理解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以真诚的态度和为学生发展服务的心向与学生就相关课题进行平等对话,并根据自己对学生的课堂行为表现、感受、兴趣与需要等作出的及时价值判断对教学行为与思路作出机智性调整,以使教学对话深入持久地进行下去的教学形态。概而言之,它是一种教师根据课堂中的互动状态及时调整教学思路和教学行为的教学形态。生成性教学是一种需要规则但在适当的时候又敢于放弃规则的教学;是一种遵循规律但又不局限于规律的教学;是一种关注学生也关注教师的教学。其主要旨意在于通过充分发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能动性、创造性让学生获得生动活泼的个性发展,它具有非线性、具体性、多元性、差异性、互动性、突现性和创造性等特征。由此可见,生成性教学是生成性思维下的教学形态,是指教师根据课堂上的各要素间的互动状态及时调整预设的教学思路和行为,是遵守一定规则又敢于突破规则的教学形态。课堂生成具有意外性,生成的主体是学生,生成的过程是动态的,它是在教师教学预设的前提下,在教学的展开过程中由教师和学生根据教学进展,构建教学活动的过程。在师生、生生合作、对话、碰撞中,出现超出教师预设方案的新问题、新情况,随着教学环境、学习主体、学习方式的变化而变化,根据教师的不同处理而呈现出不同的价值,使课堂呈现出动态变化的、生机勃勃的特点。因此,简而言之,生成性教学:是指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适时、有效、机智应对预料之外的课堂教学事件或问题的教学方法,是真正意义上以学生为本的教学。(二)有效性: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活动,学生在学业上有收获、有提高、有进步。具体表现在:学生在认知上,从不懂到懂,从少知到多知,从不会到会;在情感上,从不喜欢到喜欢,从不热爱到热爱,从不感兴趣到感兴趣(余文森)对教、学双方而言,指完成课堂教学活动和达到教学活动目标的程度。(四)聋校生成性教学的有效性:指聋校教师能适时、有效、机智利用课堂教学中随机生成的教学事件或问题作为教学资源,通过及时的分析与判断,找到合适的教学方法和策略,利用教学的生成性事件或问题,更好地落实(聋校)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的要求及新课程的三维目标,以提高聋教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三、研究的目标1.探索聋校生成性教学设计、教学组织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