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给学生正确的探索方法新课程改革中,把过程与方法列为三大教学目标之一,因此,在开放的课堂中,“验证法”自然成为我们常用的方法。那么,该方法在什么情况下用呢?我仅就下面两个案例作一分析。案例一:《乘法分配律》教学片断1、问题情景:四年级一班有68名同学,四年级二班有62名同学,每名同学买2本作业本,一共要买多少本?2、学生尝试解决。3、反馈时出现两种方案。方案一:(68+62)×2=260(本)方案二:68×2+62×2=260(本)4、教师引导学生观察两个算式,看看有没有发现。5、学生提出:两个数相加乘以第三个数等于这两个数分别与第三的数的乘积的和。6、教师引导:是不是所有的算式都符合这个规律呢?请各小组举例验证。7、在各小组的反馈中这一规律得到证明。案例二:《长方形的面积计算》教学片断1、布置任务:请各小组用边长是1厘米的正方形测量出一个长方形的面积,然后讨论一下:怎样用长方形的长和宽计算出它的面积。2、在各小组的反馈辩论中达成共识:计算长方形的面积可以用一行小正方形的个数与所摆行数相乘,而长方形的长是几厘米就能沿着它的长摆几个小正方形,长方形的宽是几厘米,就能摆几行小正方形。因此,就可以用长方形的长与宽相乘计算出它的面积。3、教师引导验证:大家真聪明,自己就创造出了新知识。每个小组手中还有2个长方形,同学们再用小正方形摆一摆、量一量,验证一下这个新知识。4、学生操作。两个案例的教学思路明晰,学生的思维空间大,学生能真真正正地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不失为优秀之作。案例一中,“乘法分配律”是以一种个别化的表面现象,以一种假设提出来的,它有无理论依据尚无定论。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推理论证自然有很大难度,教师就采取了举例验证这种不完全归纳的方法,合情合理,学生易于接受。而在案例二中,长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提出的背景是:经过了严密的推理论证。这个方法是毫无异议的。在这种情况下让学生再验证结论,是画蛇添足,完全没有必要的。小学数学知识简单,但其中所蕴含的学科知识却是非常规范的。作为一名小学数学老师在表述知识、运用方法时应慎之又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