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课前预习的思考刊物名称:《中小学教育》刊期:总第56期作者:郝亚菲文言文也称古文,是古代文人遗留下来的思想精华。《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教育学生要以“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为目标。我认为文言文教学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途径。文言文教学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诵读古代诗词和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能借助工具书理解,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汲取文言文中有生命力的语言材料和表现手法,丰富语文的理解和表达能力,丰富文学素养。在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中,加大了古文部分的内容,学生要学好文言文,做好预习是第一步,我在多年的教学中慢慢的摸索出一些自认为比较有效的文言文预习方法。一、预习前要让学生充分认识预习文言文的意义。古文开放式教学的第一要义是预习。教师在让学生预习文言文之前,明白预习文言文的重要性,预习文言文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好处。第一,预习一般是“单兵作战”,能培养学生的自学习惯和自学能力,增强独立性,减少依赖性;第二,预习中发现问题,找出疑难点,带着这些点去听课,能减少盲目性,增强听课效果;第三,经过预习,对课文有了初步了解,在课堂上就有充裕的时间对老师讲授的内容进行思考、消化,有利于深入了解课文内容,当堂巩固知识;第四,重复是加强记忆的基本手段课前预习就等于先学习了一遍,有利于加强记忆。二、文言文预习要让学生充分走近作者。文言文离学生的生活较远,文言文的主题又跟写作背景有密切的关系,很多文言文要么托物言志,要么写景抒情,如果离开对作者的了解,直入文本,很难理解文本的主题。同时学生对历史人物、历史故事有较强的兴趣,在了解作者的过程中,容易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学习一篇新文言文,教师可以在预习时布置搜集一些关于作者或文中人物的故事,上课之前让学生讲故事以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如讲《岳阳楼记》我让学生搜集有关范仲淹的生平经历和有关故事,同学们了解了范仲淹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和文学家。同时在查阅资料中,同学们了解了范仲淹苦学有志于天下的感人事例,范仲淹罢宴的故事。从这些拓展的充实材料中使同学们先对范仲淹有一个基本的了解,再读《岳阳楼记》同学们就不会望而生畏而会感觉亲近很多。同时也很好的解读了文章的主题。也了解了范仲淹的人品。他为政清廉,体恤民情,刚直不阿,力主改革,屡遭奸佞诬谤,数度被贬。在中国的历史上,在宋代以后,有一个很奇特的现象,文人做官后,梦寐以求的事都想得到一个谥号――文正。而作为统治者的皇帝,是不轻易的把这个谥号给人的。在历史上,能得到文正这个谥号的人,大多都是当时文人敬仰的对象。那么范仲淹为什么会得到这个称号呢?结合材料和课文内容,大家就会明白,敬仰之情也会油然而生。这样做也会为后面的学习提到很好的铺垫作用,处理课文时我们只需在词句翻译理解、背诵和写作方法上稍加点播,就会轻松结束新课。可能这样的查资料预习、课堂展示会占用很多时间,但我觉得这样做对提高学生搜集材料的能力,概括分析能力、作文素材的积累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三、文言文预习要掌握方法,养成习惯。文言文预习的目的是扫除文字障碍,初步了解文章的大概意思和基本内容。要重点围绕几方面进行:找出生字、通假字,并对照注释,查阅工具书,弄清字音、字形、字义。参照注释,把文中有碍于“了解内容”的多意词、活用词、古今异义词、虚词找出来,体会它的含义和用法。把文中不理解的句子画出,以便向老师请教。预习形式,可以是同桌合作,小组讨论、全班共研等。在正式上课之前,应该要求学生通览全文,初步感知。以学生的习惯、情趣和对课文的熟悉程度选择朗读、默读、全文阅读或是重点阅读,边读边想边记,获取初步印象——题材、内容、思想情感、艺术手法。这种习惯应该在开始进行教学时就养成。而此时,老师的作用应集中在鼓励上,鼓励学生要迎难而上,更要鼓励学生做好预习记录工作。重点是学会有条理的记录下自己的困难、疑惑,方便随后的教学。为提高学生预习的积极性,我每次变换方式,以灵活多样的方式组织:如:个人我还设立有价值问题评选机制,鼓励学生开动脑筋扫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