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课堂中存在的课改问题课改在我校已经实行了将近两年,但课改对我们每一位参与的老师来说,始终都是一种新思想,新的理念,是新的开始也是新的挑战。因此在参与的过程中,不断的探索,不断的总结,也是不断的成长。新课改的核心是“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我想这也应该成为新课改课堂评价的主要标准。通过这两年的参与实践,就自己在课堂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谈谈自己的见解:一.不能只求“表面热闹”的课堂教学有的教师认为课改课堂教学一定就是学生满堂参与,全员参与。议论满堂,笑声满堂,掌声满堂,才是一节成功的课改课堂。其实我认为,一节课中更应该关注的是学生在主动参与还是被动的凑热闹式的参与,是实质参与还是形式上的参与。不问原因的热闹,没有必要的参与都只是形式上的课改,有时安静有序,和谐愉快的一节课比起满堂形式的热闹,更有效率和价值。二.别让讨论流于形式我们教学的有一个环节就是合作交流,于是到了这个环节的时候,无论设计的问题有没有必要讨论,也不管需要讨论的时间是长是短,就限定一个时间,组织形式上的讨论,为讨论而讨论,没有方法技巧的指导,也没有启发式的指引,也不管学生是否真的理解,也不管学生是否讨论达到了解决问题的目的,时间一到,断然打断。至于讨论的结果是什么,好像也没那么重要了,就是为了完成这个环节,也就是为了教学过程的完整,那我觉得这样的讨论就是流于形式的,要真正达到学生讨论解决问题的目的,老师就该思考:什么样的问题才是值得讨论的,该怎样引领学生讨论,应该讨论多长时间。思考好了,在学案设计中体现出来,引领出来,才不至于让这个环节流于形式。三.不要忽视真正的学生活动课改的课堂本来就强调以学生为主体,强调把时间和空间还给学。我们也是按照这个要求做了,但是在学生活动的时候,我们老师在做什么呢?有时候站在讲台上发发呆,摆弄摆弄学案,或者走来走去的转一转,好像真正的从教学中解放出来了。那实际课改教学谈到的教师解放是不是就是这样呢,我想并不意味着教师责任的减轻和教师作用的降低,相反,教师应该“眼观六路,耳听八方”,不单要关注那些没有参与的学生,鼓励和提醒他们参与进去,还应该高度关注那些参与的同学,他们在讨论些什么,是否有价值,我们应该根据学生的参与,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设计,及时对学生做出指引和指导,必要的时候,还应该作为他们中的一员,参与到学生的讨论中去,而不是作为观望者,这样的教学,才是真正做到了师生互动。教师才能真正了解学生学习的进程,了解各组的情况,做到心中有数,以便及时点播,适时调控。四.课堂教学中的评价课改之所以被推广,我想就是所有的人都注意到了,高分低能是我们应试教育最大的缺陷。一个人在生活工作中能立足的基础不仅仅取决于他拥有多少知识,他有多高的学历,他的智力高低。更多的取决于他们的动机,态度,兴趣,意志力,自信心,与人交往合作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等等非智力因素。我们课改提出了“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的核心思想,所以,在整个教学中,我们更应该注重的是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评价,而不是以最终的成绩评定优等生差等生。基于这样的出发点,我们学校领导也提出了课堂评价的要求,即每位参与课改的教师都要在自己的课堂教学及课后对学生做出定量或说定性评价吧。但我觉得在这个评价体系中,我个人存在以下问题或说疑惑吧:怎样定量的问题,答对一个问题得几分,参与一次给几分,课后来问题怎么计算,课前课后帮助了同学怎么看,等等等等。如果分到细处,教学实际是一个纷繁复杂的过程,如果把每件事都程式化,分数化,对老师来说就是一件任务艰巨的事情。而对学生来说,他们要嘛会为了分数目的明确的去做一些事儿,他是真心所愿吗?他真的做到那个分数所要求的程度了吗?而且明显的,我们所设置的加分项,还是对那些所谓的优等生是有利的,是不是反而会令那些成绩不理想,不善于学习课本知识的学生更加丧失信心,无所谓参不参与了。另外一个现实的问题是我们的这种评价评分,就算算到了平常的考核中,但对最终参加中考的成绩似乎也不起作用,现实社会里培养出的现实学生,对这一问题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