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科学探究:平面镜成像课时:1课时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平面镜成像的特点。2、了解虚像是怎样形成的。3、了解日常生活中平面镜成像的现象。过程与方法:1、经历“平面镜成像特点”的探究过程,进一步学习实验探究的基本思路和方法。2、通过折纸模拟实验,体会虚像的形成原因。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中体会克服困难、解决问题的过程,“发现”成功的喜悦。2、通过对桂林山水的图片观察,感受大自然的美。通过对平面镜的物与像对称的讨论,领略平面镜成像中的简洁对称之美。3、通过实验,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4、通过利用平面镜的小发明、小制作,认识平面镜在科学技术、生产和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教学重点:设计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探究活动。教学难点:虚像概念的建立过程。教学用具:每个实验小组同样大小(长短、粗细)的蜡烛2支、小蜡烛和大蜡烛各一支、平面镜一面、平板玻璃一块、火柴、支架、细线、刻度尺、多媒体。教学方法:讲解法、实验法。教学过程:一、情景创设、引入新课教师:我们每天都会照镜子,它的面是平的,我们把它叫做平面镜。在自然界中也有平面镜(课件显示倒影),同学们平时观察过这些美景吗?现在让我们面对手中的平面镜,我们能够看到什么?(自己的像)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体本身有什么关系呢?本节课大家一起探究。二、出示学习目标1、探究平面镜成像规律;2、了解平面镜成像原理。三、过程实施(一)探究平面镜成像规律1、进行猜想同学们,我们经常使用平面镜,对平面镜成像问题有许多感性的认识,同学们能不能说一说平面镜成像有哪些特点呢?(教师不做任何暗示,让学生充分发挥想像),学生讨论、归纳:可能有下列猜想(允许有不正确的猜想):①像与物等大;②像与物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③像与物的连线与镜面垂直。非常好!这节课我们重点探究:平面镜中成像时,像的大小、形状以及位置与物体的大小、形状以及位置有什么关系?平面镜所成像能否用屏幕接收?2、设计实验教师:如何来探究像与物体的大小是否相等呢?(明确探究目的)。教师给学生思考空间,学生思考分析、讨论、归纳。教师:我们采用什么方法来验证像与物体是否大小相等呢?学生自由回答。比较像与物体的大小(明确探究方法:找一个跟镜前物体完全相同的物体与像比较(替代物))。3、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教师安排:同学们2人为一小组,用桌子上的平面镜和其它器材做实验试试看,行不行。(玻璃板暂不取出)同学们成功了吗?有什么问题?学生自由发言。(学生:我们只能在平面镜的前面看见物体的像,在背面看不见像了,没办法把“替代物”放到平面镜背面的像的位置上)。教师引导:大家在后面放一张白纸(作光屏),屏上会出现物体的像吗?为什么像不见了呢?(学生思考、讨论)平面镜成的像不是真实存在的。镜子后面的漆挡住了光线,无法透过。(学生自由发言)(课件显示)师问:怎样才能同时看见像和“替代物”?怎样解决这个问题?怎样寻找像的位置?用什么办法比较像和物到镜面的距离的关系?(学生思考、分析、讨论,得出解决办法)学生提出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教师指导:把一支点燃的蜡烛放在玻璃板的前面,再拿另一支未点燃的蜡烛放在成像的位置,直到看上去与像完全重合,这个位置就是像的位置。在玻璃板的前面左右移动头部,直到从不同位置看起来后面的蜡烛和像完全重合为止。教师强调:1、实验时玻璃板一定要竖直放置。2、一次实验有偶然性,不足以说明问题,至少要将蜡烛的位置改变一次,重做一遍实验,这样得到的实验数据才有说服力。学生活动:主动积极探索实验,并采集实验数据,完成探究报告单。教师强调实验要领:玻璃板一定要竖直;后面的蜡烛与像完全重合;不要忘记记录物、像和玻璃板的位置及实验数据;实验时注意玻璃板要轻拿轻放,不要让蜡油烫到手,实验完毕要及时熄灭蜡烛。学生实验时,教师巡视观察,提供帮助,找到学生实验小组中有代表性的操作,收集实验过程中的问题,为交流和评估环节做准备。教师引导学生观察物、像连线与玻璃板所在直线,这两条相交的直线有什么位置关系?分析论证。多媒体展示师生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