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做一流的教学能手》有感中国梦是每个当老师的梦想,一个关乎好老师的梦想。有人把梦装进现实里,有的则把现实拖进梦想里——这就是能手、专家和普通我们的距离。林华民老师是个孜孜不倦的追梦人,在《做一流的教学能手》里,我们看到了林老师披星戴月,终于抓住了梦的翅膀。每一个成功者都有其成功秘笈。也许做一个好老师是没有统一标准的,但是普遍性与特殊性是放之四海皆可用的原则,在一个成功教师身上,爱,就是普遍性的基本体现。爱,对于教师,犹如阳光、空气一般重要。古人云:亲其师,信其道。林老师的爱,倾注在对工作的热情中,凝聚在对学生的心血里,渗透在教育的使命与责任之间。每一个老师都有爱,问题是我们会爱吗?有的时候爱是需要技巧的。也许有人会质疑,有技巧就不是真爱。这话说对了一半。那为什么同样打学生,你若打了,那就是体罚,人家打,那就是恩情?在林老师讲的第40条建议里,有这么一件事:老师把两个犯错的孩子带到办公室,批评教育后,让他们分别趴在办公桌的两头,并把眼睛闭上。“啪、啪、啪”教鞭打下来,两个孩子泪流满面,都想到是因为自己的错误让对方遭受鞭笞,非常后悔,争着要求老师打自己的时候,却发现原来老师打的是自己的凳子。林老师是这样爱学生、爱事业的。感受他独特的爱,透过他在《做一流的教学能手》中的108条建议,我看到了林老师想传达的两个词:个性与创新。教育教学是一门艺术活儿,也是一项要求特别的技术活儿。在林老师的经验中,个性与创新是林老师实现并超越自我价值的法宝。个性是真实的自我,是听从自己的;创新是实在的个性,不是标新立异。创新并非什么神秘的天外来客,它是基于实实在在的努力后的回报。不管是怎样的创新、创造,都不是空穴来风,亦不是海市蜃楼。林老师在教育教学上的创新点子,不但实在,而且实用。比如他的爱的体罚。林华民在第35条建议中提到了“课堂教学的双基目标”。新课程改革提倡课堂教学应实现三维目标,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当整个教育界都将之奉为纶音时,林老师却果决地提出自己的观点,这就是以自身实践诠释个性与共性的例证。我们一直说我们培养的孩子没有个性,没有创新精神究其原因,和我们自己的没有个性、不敢创新不无关系。林老师敢于有自己的主见,并敢于说出来,他为我们树立了个性与创新的榜样,如果我们都能像林老师那样不盲从,不迷信,还愁是在批量生产应声虫吗?但是林老师可以有个性,咱不能哪。咱是谁呀,林老师又是谁呀?林老师提出百分制的问题,那是专家们之间的学术之争,咱要提出来,那就是离经叛道!课改之初,关于新教材,鲜花似海,掌声雷动,谁敢质疑?我当时就有疑惑,可也是悄悄地对自己嘀咕:一套教材就能拯救一个世界?读《四书五经》还能有一个鲁迅,教材改来改去,未必出得了一个莫言。正如六祖慧能对无尽藏尼所言:“真理与文字无关。手指可以指出明月的所在,但手指却不是明月,看月也不必一定透过手指。”都说中国孩子少了动手,缺了创新,其实他们不知道中国环境不适合创新,更适合盲从。对权威的盲从。对权威的迷信。很多人为了表示对权威的忠诚,权威们说一句,他们和三句;权威打个喷嚏,下边就都感冒了。盲从的本质是奴性,奴性的根源是利益的需求,或许想从中分得一杯羹,或许想多分一杯羹,当然也有的只是出于自保。奴才是不能有自己的思想的,那就当然谈不上创新了。奴才也是有创新的能力的,但他们所有的创新能力只能用于领会上头的精神,用于怎样把阿谀之词说出创新花样,说得与众不同。林老师可以有百分制与等级制并存的设想。这不是创新,是林老师的个性使然。但林老师不知百分制极易与愉快教育相悖。正如林老师所指出的,学校是孩子愉快的摇篮,在这个摇篮里除了可以愉快的学习,还可以愉快的睡觉,愉快地做“空手到”,因为将来的生活、工作,社会只会给他们一种颜色,愉快的颜色。难道不是吗?其实是有老师心存疑惑的,就像当时语文教学把“读”视为唯一教学出路时咱不是没有异议:读,能够囊括所有的语文能力吗?可是咱不敢说,咱不是担心自己人卑言微,而是担心说错了,被讨伐。作为老师都是这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