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待孩子的一切,铸造成功的品性崔琨曾读过一个值得深思的故事:一位老师到一个新的学校,上课时发现一个孩子三次举手,三次均未能回答正确。下课后,老师就问学生:“课堂上你懂吗?”“不懂。”“既然不懂,你为什么要举手?”学生说:“成绩不好,大家都瞧不起我,我想今天新老师来了,我就假装我懂,就举手,可是你又偏偏叫到我。”学生平淡的回答却在教师心中掀起了波澜。他想:这孩子在向我发出一种呼唤,他在寻求一种做人的最起码的尊严。后来,他跟学生商量:“你看这样好不好,以后如果你懂了能回答,你就举左手;如果你不懂,你就举右手……”那以后,他一举左手老师就叫他。正确回答的次数多了,班上同学就觉得这同学挺厉害,看法也就逐渐改变了。从疏远、冷漠到亲近、刮目相看,这孩子一下子就觉得坚冰融化,学习成绩直线上升。由此想起了我们幼儿教师,面对形形色色的幼儿,更应该给他们一个合理装懂的机会。人无完人,每个幼儿都有闪光的一面不要只看到他们的不足。在日常生活中,有的老师会数落智力低下的幼儿,如在学习活动时,有幼儿回答不正确时,老师当着别的幼儿面会说:“你会不会,不会的话举手干什么?”其实,也许这个孩子在举手的那一霎那他是会的,但站起来回答时可能因为紧张而忘记答案,这种情况也时有发生,这时候我们老师要做的不是去训斥孩子,而是重新提出问题,让孩子有所联想,并引导幼儿说出答案,从而想起自己想说的话。在实际的工作中我常常会遇见小朋友莫名其妙的跑来问我各种问题。由于幼儿阅历少,知识经验贫乏,他们对接触到的新鲜事物,往往爱提“是什么”和“为什么”的问题。诸如“叶子为什么会落下来?”““为什么爸爸有胡子,而妈妈没有胡子?”“我是从哪里来的?”等许许多多问题。那么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该怎样对待幼儿的好奇好问呢?幼儿的好奇心表现在自发观察、动手尝试、拆卸探究等各种活动中。科学家爱迪生,他在回答别人为什么有那么多创造发明时说:“我没有什么特别的才能,不过喜欢寻根刨底地探究问题罢了。”在爱迪生的童年和少年时期,是他的母亲保护和支持了他的好奇心,并热情的鼓励、启发和引导他,才使他取得了极大的成功。孟母三迁虽然是在选择环境,但与此同时也说明孟母很支持儿子,所以才有孟子的成功,因此作为启蒙教师的我们更应该善待孩子的种种行为。也只有这样,幼儿的好奇心和自信心才能得到培养,才会进一步发展成为幼儿认知的兴趣,能使幼儿愿意学习、探索、走进知识的殿堂,走向成功的彼岸。有一次,一个小男孩面对窗外的风雨雷电,提出了“妈妈,为什么会刮风呀?”“为什么会下雨呀?”“为什么会打雷1呀?”“为什么会打闪呀?”而他妈妈却不耐烦的说:“你为什么这么烦人呀?”这样一来,以后这孩子还会向大人提问题吗?这种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值得我们思考,如果幼儿碰到问题,我们必须给幼儿营造宽松的学习环境和学习气氛,鼓励幼儿自由的思考,无所顾忌的提出个人的问题和发表个人的见解,敢于标新立异,独树一帜。不管幼儿提出的问题多么幼稚可笑,幼儿的见解显得多么离奇,教师不应置之不理,或讥笑他们。而应该满腔热情的对待幼儿,然后再用浅显易懂的语言引导幼儿正确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幼儿的好奇心还表现在好动。新买的玩具,不仅玩不释手,甚至把玩具拆开,想看一看,什么东西使小汽车自动地跑。这时不要认为幼儿是故意搞破坏,幼儿正是在好奇心的驱使下才会有这样的探究行为,老师要尽量给幼儿提供方便,不要因怕弄坏东西而粗暴制止,要使幼儿的求知欲得到满足。对待幼儿的好奇心和好问行为,一定要采取积极鼓励的态度,嫌麻烦、责怪、置之不理都会将幼儿的求知欲扼杀在摇篮中。幼儿对不同事物产生好奇,提出各类不同的问题,教师应区别对待,并采用不同的方式来解答,但答案必须是实事求是的。对于简单的问题,应立即回答,回答之后还可以向幼儿反问类似的问题,帮助他们巩固认识,促使他们继续探索。对于那些因知识水平所限,一时难以回答的问题,可以告诉他们:“我也不知道,我和你一起去寻找答案。”在寻找答案的过程中,不但满足了幼儿的求知欲望,还可以教他们获取知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