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展示《琵琶行》教学设计《琵琶行》教学重点:1、赏曲。抓住琵琶女的三次演奏感知诗中音乐描写的美好意境,赏析其艺术手法。2、品情。抓住作者的感受来仔细品味诗的主旨句“同是天涯沦落人”的具体内涵。教学难点:品情。即体会听者、奏者借助音乐这个桥梁达到的感情共鸣。读者也要借助音乐的变化去努力感知弹者的情感变化和听者的所触所想。课时安排:二课时一、赏曲:一闻音乐邀相见,闻声不见人,情相触;以景衬声,侧面烘托再闻琵琶诉沦落,见人再闻声,情相通;以喻摹声、以声写声、以景衬声;正侧面结合三闻琵琶青衫湿,知人重闻声,情相融。以人衬声;侧面烘托二、品情。寻找“同是天涯沦落人”的共鸣点。乐曲的发展变化过程:序曲:调弦校音,情随声出。总写:演奏名曲,倾诉悲情。第一乐段:珠落玉盘,急切愉悦。第二乐段:幽咽凝绝,幽愁暗恨。第三乐段:铁骑突出,高亢激越。曲终:曲终收拨,戛然而止。情感达到高潮遭遇相同、情感共鸣:出自京都——自言本是京城女/我从去年辞帝京才华出众——名扬京城女艺人/才华横溢大诗人落魄失意——年长色衰嫁商人/犯言直谏贬江州本文行文结构特点——以人物为线索、双线结构:明线:歌女弹琴及自述身世暗线:诗人听曲及感怀伤情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赏析作者描写音乐的高超技巧。2、领悟诗人与琵琶女感情的共鸣点。3、背诵全诗,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重点、难点:赏析作者描写音乐的高超技巧。教学过程:一、导语雨果说:“开启人类智慧的宝库有三把钥匙,一把是数学,一把是文学,一把是音符。”贝多芬说:“音乐当使人类的精神爆出火花。音乐是比一切智慧、一切哲学更高的启示。《琵琶行》这首诗歌中,音乐便成了一个沦落为封建社会最地层的琵琶女和一个被压抑的正直的知识分子思想感情沟通的桥梁!二、背景简介,解题三、欣赏课文朗读,理解诗文1、正音:2、《琵琶行》是一首叙事诗,叙了什么事?诗人谪居江州,月夜送客江边,巧遇琵琶女之事。3、通过叙事塑造了哪几个人物形象?共同点?琵琶女和诗人自己。“同是天涯沦落人”。四、串讲小序,讲前布置两个思考题要求学生边听边思考,串讲后提问1、小序有什么作用?明确:交代了时间、地点、人物和故事概况,概述歌女的悲凉身世,说明了写作的背景动因,并为全诗定下了凄切的感情基调。2、小序已简明清楚地叙述了琵琶女的故事和自己的感受,为什么还要写成一首诗呢?明确:写成了诗,人物和故事更形象感人,更好地抒情达意,给人以更深的感情共鸣。五、师生共同研习《琵琶行》内容(一).这是一首抒情性很浓的长篇叙事诗。全诗结构上可分为五部分,分别用精练的语言概括为下列五幅图画:江头送客闻琵琶江上聆听琵琶曲歌女倾诉身世苦同病相怜伤迁谪重闻琵琶青衫湿(二)、谁解风物情:赏析景物描写。1、“枫叶荻花秋瑟瑟”:叙述秋夜江边送客时的环境,秋夜江边,枫叶、荻花,色调暗淡,“瑟瑟”二字点情,景物成了溢满悲凉情感的意象,叠加在一起,令人顿觉秋凉袭来,渲染了送别时人物凄凉愁惨的心情。2、“别时茫茫江浸月”:叙述别时的情景。景中含情,茫茫江水,溶溶月色中无不弥散着作者的离愁别绪,仿佛作者的心情融化其中,与自然景物有了感应。情景交融,自然地点染出哀伤之别,同时为水上琵琶声的出现准备好氛围。(三)、谁解琵琶声。师生共同分析、欣赏:作者用了哪些手法来描摹音乐?这些手法有何好处?学习第二段。1、比喻(找出比喻句并分析各比喻句描摹出了音乐的什么特点?并分析比喻描写的好处。)大弦嘈嘈如急雨(粗重急促)小弦切切如私语(亲切细柔)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错落有致、清脆圆润)间关莺语花底滑(婉转优美)幽咽泉流冰下难(低沉凝涩)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激越雄壮、高亢激昂)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凄厉)好处:把抽象无形的音乐变成形象可感的实体。2、叠词和联绵词:叠词:弦弦、声声、续续、嘈嘈、切切联绵词:间关(叠韵)、幽咽(双声)好处:使音节悦耳动听3、正面描摹与侧面烘托1)正面描摹:写演奏者动作神态描写音乐。2)侧面烘托:写听众的反映,突出了琵琶曲感人的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