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让智慧起舞》有感王己东真诚、随性,以和为贵默默地赏读文篇,渐觉心中立起一道光束,整个思想似乎都被点亮了一样。我相信,这本书带给读者的是眼界,是启迪,是激励。青年学子正是需要一个亲切的榜样,一盏人生的启明灯,而《张亚勤:让智慧起舞》带来了的这样的气流。亚勤20岁,研究生毕业。他随后去了华盛顿大学攻读博士,导师为瑞曼德。比克赫尔茨教授。瑞曼德。比克赫尔茨教授是电子通讯领域的专家,同时是美国电气电子工程师协会(instituteofelectricalandelectronicsengineers,ieee)院士,发表过多篇论文。导师给了张亚勤很多机会,锻炼、栽培他,两人也形成了良好的友谊。美国,科研水平较中国发展更为快速的地方。年轻时代,去教育质量更高的国外学习,可以使我们增长学识、开拓眼界、交融文化。张亚勤无疑是做了一个正确的选择。如果我们能够有机会去其他教育水平较高的国家深造,尝试着走出去看看也是件好事。囿于国门之中,对我们的视野、思想都会造成一定的局限。仅仅三年后,导师比克赫尔茨教授对亚勤说,“你现在可以毕业了。”回顾张亚勤的学习生涯,读者可以看到,张亚勤是以勤奋和坚韧精神去学习的。同时,他在学习过程中很为专注,效率很高。遇到自己不擅长的地方,他有钻研的精神,力图攻克“软肋”。对比我们,平时学习时总是松松垮垮,遇到考试了就神经紧张,“临时抱佛脚”。学习时,玩玩手机、听听流行歌、或者总是胡思乱想,几个小时过去了还在看那一页。练习、做题时遇到自己不会的,只是尝试着算算,不一会儿就去看答案。现在的生活条件日益良好,教辅书也层出不穷,如果我们失去了吃苦的精神,对于未来的发展也是有影响的。希望莘莘学子能够从张亚勤的学习历程中领悟到什么。这一过程,我想印证了“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的道理吧。无论面临的是什么工作,努力干好是最重要的。遇到了一些特殊的问题,及时转变思维惯式才能令我们做事顺遂。在第1页共3页contel、gte、桑纳福,张亚勤呆了十年。从1989年23岁博士毕业,他将10年光阴给了美国。1999年开始,张亚勤的雇主变为微软,自此没有再变过。他兢兢业业微软干着,取得了诸多成就。亚勤到微软工作,源于华人科学家——李开复的推动。1999年,“光杆院长”李开复邀请张亚勤回国,希望他能与自己一起创办微软中国研究院。张亚勤一听是“中国”便顿觉亲切,这是要在自己的祖国建立一个研究机构啊,可以为祖国带来多少便利。虽在国外,但张亚勤的“中国情结”却是浓厚的,他挂念着祖国,想要回报祖国。亚勤在微软(中国)工作期间,曾被调往微软总部雷德蒙任微软公司全球副总裁,两年后却再度回到中国。他由衷希望能够在中国大陆工作,能够使微软研究院慧及中国,惠及中国。爱国主义教育是中国式教育里最为基础、最为重要的一项教育。小时候或许我们还不能理解什么是国家、为什么要爱国,但随着年龄的增长,国家的概念便在我们心中日渐清晰。每一个中国人,无论走在哪里、定居何处,都不应该忘记国家的意义,不要忘记祖国是养育我们的地方,不要忘记有国家才有现在的我们。张亚勤悉心经营着微软中国研究院。在中国,他认真地搞着研发,那块办公室的大白板便是他进行创意思维、头脑风暴的底板。2000年,李开复调往总部,张亚勤接任院长。2001年,微软总部慎重考虑了张亚勤的建议,将微软中国研究院改为微软亚洲研究院。他的出发点是想整合新加坡、韩国、日本等其他国家的资源。张亚勤带着团队,研发出了诸如officexp,officesystem2003,windowsxp,x-box,平板电脑等多项成果。在研究以外,张亚勤也关注着中国教育。他不仅促成了长城计划助力中国教育,而且与诸多重点高校形成了合作关系。微软研究院与清华大学、浙江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建立了研究中心。在研究之外,张亚勤团队还提供实习机会,并多次到不同高校宣讲,使更多学子激发热情,想要加入微软中国。《张亚勤。让智慧起舞》一书有一个特点,就是每节之前有“亚勤的话”,每节之后有个“link”专栏。“亚勤的话”很简洁,一般是作为每一节的引子。“link”则多段呈现,讲第2页共3页诉了张亚勤的一些经历和这些经历带给自己的感悟。诸如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