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向蓝天的恐龙》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会认7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正确读写“恐龙、描绘、敏捷、欣喜若狂、形态各异”等词语。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感兴趣的语段。3、有条理地复述恐龙飞向蓝天的演化过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热爱科学、钻研科学的精神。学习重难点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感兴趣的语段。2、有条理地复述恐龙飞向蓝天的演化过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过程一、走近恐龙,揭示课题师:请看黑板(教师板书“恐龙”)谁来读?看到“恐龙”你想到了哪些恐龙?(交流搜集的资料。加深对恐龙的了解。)老师也收集了一些图片,请同学们看一只只的恐龙向我们走来了,叫一叫它们的名字吧!看了这些图片你能用一个词来介绍一下恐龙吗?生:凶猛、庞大师:是呀,说到恐龙,人们往往想到凶猛的霸王龙或笨重、迟钝的马门西龙,那他们和轻灵的鸽子、五彩斑斓的孔雀这些在蓝天自由飞翔的鸟儿有什么关系呢?(教师相机板书“鸟”)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教师板书课题)师:齐读课题《飞向蓝天的恐龙》。读完课题你最想知道的是什么?生:恐龙是怎样飞向蓝天的?师:我们都知道了恐龙是一种庞然大物,现在已经灭绝了,然而有谁会想到这种庞然大物会与灵活的鸟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呢,这节课就来解开这个谜团。那恐龙是如何飞翔蓝天的呢?让我们穿越时空隧道,访问中生代的地球,看看这一演化过程吧!(设计意图:抓住重点,突破难点,直奔主题。)二、检查生字掌握情况:1、出示词语笨重迟钝茹毛饮血庞大家族形态各异凶猛无比轻灵敏捷五彩斑斓身体轻盈凌空翱翔天之骄子⑴请同学们自由读一读,都准字音,请两个同学分别读一读两组词语。大家齐读。⑵当你读第一组词语时,你的脑海中出现了怎样的画面?(恐龙)读了第二组词语呢?(鸟类)出示图片请同学们用刚才学过的词语来描述。2、这样不相干的两组词语,这样两幅不相干的画面,却有着很深的亲缘关系呢!3、课文中除了有生僻的词语外,还有难度的句子,老师找到了两个长句子,谁会读?自己试一试,指名读。出示句子:而这似乎毫不相干,但近年来发现的大量化石显示:在中生代时期,恐龙的一支经过漫长的演化,终于变成了凌空翱翔的鸟儿。辽西的发现向世人展示了恐龙长羽毛的证据,给这幅古生物学家们描绘的画卷涂上了“点睛”之笔。(1)读了这两句话你知道了什么?这里为什么说是“一支”“漫长”这两个词在课文中是什么意思?你觉得恐龙的演化需要经过几年?生:一支:是指恐龙中的一小部分,而不是全部。漫长的演化:是指经过长时间的演变过程。请同学们看图片,从中生代到现在经过了7000万年,恐龙的一支才演化成鸟儿,体现了用词的准确性。三、走进课文,探究演化。师:字词、句子都能读准确了,现在就来解决刚才同学们提出的问题。恐龙是怎样飞向蓝天的呢请大家快速浏览课文,看谁能最先找到答案?师:读完后,你知道了什么?生:我知道恐龙的形态各异;我知道恐龙的形体变化;我知道恐龙是怎样学会飞翔的……(学生自由交谈)1、学习第一段:⑴自由读第一自然段,画出文中哪些语句写出了二者毫不相干。⑵“毫不相干”是什么意思?“二者”指的是谁?归纳二者在外形、习性方面的不同点。⑶个别读,齐读:师:为了给人类的假想找到依据,中外科学家进行了艰苦的探索,它们分别有什么样的发现?2、默读第二段,说说恐龙与鸟类有什么相似之处?你认为这些发现有什么作用?研究者们为什么会欣喜若狂?师:是呀。早在19世纪,英国学者赫胥黎就注意到恐龙和鸟类在骨骼结构上有许多相似之处。在研究了大量恐龙与鸟类化石之后,科学家们提出,鸟类不仅和恐龙有亲缘关系,而且很可能就是一种小型恐龙的后裔。但相关化石一直没有找到。直到20世纪末期(在课文中找出相关段落齐读)。师:(投影出示再读)你读懂了什么?生:我知道了化石是首次发现,是在辽西发现……(学生交流)师:欣喜若狂,是什么意思?生:高兴到了极点,就要发狂了。师:研究者们为什么会如此地高兴?同学们,一个世纪多少年?师:从19世纪初到20世纪末,接近2个世纪,他们找了近200年的时间。在这200年的时间里,科学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