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小米粒文库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乡下孩子教学设计VIP免费

乡下孩子教学设计_第1页
1/6
乡下孩子教学设计_第2页
2/6
乡下孩子教学设计_第3页
3/6
《乡下孩子>第一课时教学设计教学要求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在朗读和背诵课文。2、学会18个生字,其中田字格上的8个生字只识不写,认识2个偏旁,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3、了解乡下孩子丰富多彩、幸福愉快的童年生活,培养热爱农村广阔天地有思想感情。教学重点、难点理解第2、3小节。课前准备课文录音、投影片、词卡。教学时间:3课时。第一课时一、揭示课题,解题。1、板书课题:4、乡下孩子。2、乡下孩子:农村里的孩子。二、初读课文。1、朗读课文,找出生字。2、教学生字。生字读音部首笔画组词笔顺曾曾经未曾编编织编写含含义含笑挖挖土挖苦猪猪皮小猪串一串串门3、理解词语。欢唱:欢乐地唱。编织:本课指编成故事。含:将东西放在嘴里,不咽下也不吐出。动听:好听。4、各人练读课文。三、指导书写,记忆字形。含:上部“今”,不能写成“令”。挖:右下部不能写成“九”。串:下面一个“口”应比上面一个“口”宽些。偏:左窄右宽。坏:左窄右宽,左高右低。四、当堂巩固。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比一比,再组成词语。怀()灶()扁()坏()肚()编()3、完成习字册上本课内容。第二课时教学设计本文是一首反映农村孩子童年生活的歌。全诗共四个小节,第一小节写乡下孩子幼小时生活在爸爸妈妈怀抱里生活的情景;第二小节写乡下孩子在田野里欢快游戏的情景;第三小节写劳动给乡下孩子带来的乐趣。最后一小节是对乡下孩子在农村广阔天地里幸福成长的赞美。第二、三小节是课文的重点,理解上的难点是语意上的省略与跳跃。课文配有插图,可以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展开丰富想象,帮助他们突破难点,理解课文内容。二、学情分析:学生对诗歌很感兴趣,在上课前已有不少同学能熟练朗读这首诗歌。教学时主要引导学生图文结合,展开想象,在朗读、想象中体验乡下孩子丰富多彩、幸福愉快的童年生活。三、教学设计意图:第一环节的设计意在开门见山,直接理解题义并由此带出诗歌最后第四小节的学习,读好感叹词“哦”。理解第一小节的两句话时的设计适合低年级学生年龄特点,特别注重读好词与词组,运用动作演示理解词义,由词到句使课堂充满情趣与生机最后是一个迁移性的语言练习,意在让学生通过想象,进一步感悟乡下孩子的多彩生活,同时在语言实践中进一步感受诗歌的语言美和节奏美,积累句式,丰富语言。四、课时教案一、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准生字新词、理解词义。2、了解乡下孩子丰富多彩、幸福愉快的生活,培养热爱农村,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3、培养学生运用迁移及想象能力。二、教学准备:抄写了课文的小黑板、卡片,课文插图。三、教学过程:(一)、板书课题,理解题义1、小朋友,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很美的诗歌,师先写“孩子”,问:大家看到这两个字,马上会想到这首诗歌写的是——齐答(孩子)。师再写(乡下)问:在前面加上“乡下”,告诉我们什么?(写的不是城市里的孩子,而是乡下的也就是农村的小朋友。)2、齐读课题:4乡下孩子3、乡下孩子是哪里的孩子,他们生活在什么地方?(学生自由发言)板书:生在阳光下长在旷野里师:乡下孩子,一起读(生在阳光下长在旷野里)。读了这句诗,你有什么问题要问的吗?(学生可能提问什么叫旷野)4、点出“旷野”这个词,理解并读好它。(空旷的原野。)5、小朋友,现在你知道乡下孩子的意思了吗?在理解和明白一件事以后,我们常常用点头或者感叹词(板书“哦”在课题之上)来表示,谁来试着读好这个“哦”?(提示学生在自言自语的时候,在告诉别人的时候)5、指导读好诗歌第四小节:哦乡下孩子生在阳光下长在旷野里(二)、观察插图,指导说话过渡:乡下孩子生在阳光下,长在旷野里。他们长什么样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乡下小姑娘。指导学生按从上到下,从脸部表情到手的动作来观察,老师及时指点把话说的完整生动。(小结:乡下小姑娘细长的眉毛下忽闪着一双又圆又黑的大眼睛,乌黑油亮的头发扎成了两条长长的辫子,辫子上还戴着两朵自己摘来的野花。她左手挎着一只小竹篮,右手指着飞舞的蝴蝶,乐得笑开了花,好象在说:“小蝴蝶,你真漂亮呀!)”(三)、导读课文,感悟诗意过...

1、当您付费下载文档后,您只拥有了使用权限,并不意味着购买了版权,文档只能用于自身使用,不得用于其他商业用途(如 [转卖]进行直接盈利或[编辑后售卖]进行间接盈利)。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
3、如文档内容存在违规,或者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等,请点击“违规举报”。

碎片内容

乡下孩子教学设计

确认删除?
VIP
微信客服
  • 扫码咨询
会员Q群
  • 会员专属群点击这里加入QQ群
客服邮箱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