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有效教学情境的创设内容提要:让学生在具体、生动、有效的教学情境中学习数学,越来越成为每个数学教师的追求,有效数学教学情境要注意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注重现实性;注意学科特点体现学科性;给学生充分探究的时空,突现探究性;让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操作、猜测、交流、反思等活动经历知识的过程,实现体验性;教学情境的素材要能灵活变化、高效使用,关注简约性。关键词:课堂教学教学情境有效教学情境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让学生在具体、生动、有效的情境中学习数学,越来越成为每个数学教师的追求。但是,我们也经常遗憾地看到,有些教学情境流于形式,思考性不强,可探索的空间不大;有些情境为了迁就学生的兴趣而浪费了教学的时间,收不到应有的效果;有些情境只有热闹的形式而没有深层次的体验和数学思考……。那么,怎样的教学情境才是有效的数学教学情境呢?下面结合一些案例谈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有效教学情境的创设。一、情境创设的现实性新课标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动。”大量的实践也证明:当学习的材料来自于现实生活时,学生的学习兴趣会更加高涨。因此,在教学中应该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选择学生身边的、感兴趣的事物,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感受、体验、理解数学。创设这现实情境,不仅能迅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还能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认识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增强对数学的亲近感,从而对数学学习产生乐趣。二、情境创设的学科性数学发展扎根于现实生活,还扎根于数学自身内发展的需要。因此,我们创设教学情境时,除了可以创设现实的教学情境,还可根据教学内容和数学学科的特点创设纯数学的教学情境,以紧扣教学内容,凸现学习重点,体现学科特色。如特级教师朱乐平老师在教学《认识几分之一》(苏教版三年级上册)时,没有用课本上分蛋糕的主题图,而是创设了如下的教学情境。师:请同学们用1、2这两个数组成尽可能多的加法、减法、乘法和除法算式。(学生独立思考完成后,教师让学生汇报得出如下算式:)朱老师根据数学自身内发展的需要,以最简单的两个数“1”和“2”入手,让学生尽可能多写出一些加法、减法、乘法、除法算式,创设了一个开放的纯数学的教学情境,学生很自然地能提出问题:1÷2=?。朱老师再以学生原有的整数应用题“平均除”和“包含除”为基础,通过“8÷4=”和“4÷2=”这两个算式,让学生类比迁移出“1÷2=”的意义。在学生理解算式意义的基础上,再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很自然地想到把1平均分成2份,每一份是一半、0.5、。三、情境创设的探究性“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都是由自己去发现的。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规律、性质和联系。”所以在教学时,要求创设的教学情境的材料和活动,必须富有启发性和探究性,要为学生提供一定的思考空间,使学生借助已有知识经验,调动多种感官参与新知的主动探究。老师创设了学生凭“入场券”进入森林乐园的教学情境,直接给学生一个开放的具有思考价值的探究空间,学生首先要通过观察并发现主题图中手帕和夹子、兔子和蘑菇、木桩和篱笆的排列规律,才能判断自己手中的“入场券”是否能入场不管是能进入乐园的还是不能进入乐园的,首先都要明白规律,才能作出准确的判断;接着老师又出示上述4张“入场券”(变式和反例)引导学生探究出两个物体间隔排列的规律,最后再给每一个同学入场的机会,自己创造一个能进入乐园的“入场券”,使每一个学生都深刻理解排列的规律。四、情境创设的体验性对于那些依靠教师演示讲解和学生思维想象仍难以清晰呈现、充分挖掘的数学知识,教师可以创设活动情境,引领学生在亲身经历的实践活动中逐步积累抽象知识的直观表征。使其在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交往互动中,通过学生自己的观察、操作、猜测、交流、反思等活动逐步体验新知识的产生、形成和发展的过程,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教师通过让学生“搬一搬”、“背一背”、“听一听”、“说一说”等体验性活动,让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