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与小学科学课程交相辉映作者:郭燕新单位:从化市江埔街江埔小学【摘要】我运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是一次探讨的尝试。在科学教学中,我通过运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使学生逐步领会科学的本质,乐于探索,热爱科学,乐于合作,勇于创新,珍爱生命,关爱自然,感受到科学的魅力,积极探究万物的神奇奥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热情,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关键词】信息技术;培养;科学素养;人文素养信息技术能促进人类文明进步,它不仅深深地影响着经济效率,而且对社会文化和精神文明产生着深刻的影响。在全新的信息时代,信息技术成为信息社会的主旋律。因此,我们教师应该让信息技术这块充满生机的“沃土”,在教育教学这片田野里绽放出最绚丽的色彩。信息技术这块宝贵资源,如果恰到好处地应用到科学教学中去,与培养学生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交相辉映,就会获取时代性理想的教育教学效果。那么,怎样让信息技术与小学科学课交相辉映呢?下面就这个问题谈谈我在小学科学教学实践中的几点体会。一、信息技术与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交相辉映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就是要求学生了解必要的科学技术知识,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树立科学思想,崇尚科学精神,培养创新能力。现代的社会是一个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社会,而科学技术的发展,需要大批创新型的科技人才,因此,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必须通过科学教育,使学生逐步领会科学的本质,乐于探索,热爱科学,勇于创新。那么,怎样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呢?1、利用信息技术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探究兴趣孔子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孔子的这段话,在肯定启发作用的情况下,尤其强调了启发前学生进入学习情境的重要性。我根据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有效地创造具体、生动、形象的教学情境,这样,不但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创设情境的方法多种多样,在教学中我常利用多媒体、投影、图画、音乐等现代化教学手段,制造情境,引导学生探究学习。例如:在四年级科学下册《动物的繁殖活动》一课,因为小学生充满好奇心,所以,在课前,我布置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利用网络收集各种动物的声音、繁殖活动图片,在参与过程中,学生乐于探究。在授课时进行情境教学,我利用多媒体进行静态和动态的演示,并且将动态与静态进行有机结合,将教学内容按一定的结构,用文字、图像等形式呈现在投影屏幕上,把学生的眼、耳、手、脑等器官都调动起来,使学习内容——“动物的繁殖活动过程”变得生动有趣,学生容易理解、记忆和掌握。从而使学生对科学产生强烈的探究期望和兴趣。2、利用信息技术指导学生探究学习,培养学生创新能力1探究学习,是现代的一种有效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有利于开拓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在教学中,我改变传统的科学教学模式,将信息技术融合到小学科学教学中去,利用了信息技术精心地指导学生探究学习,使学生的学习内容更加丰富多彩,更具有时代气息,更贴近生活和现代科技,不但使科学课堂“活”起来,更让学生的学习置身于信息化的时代。例如:《日食和月食》一课,学生对于日食、月食的发生原因及变化过程很难理解。在教学中,我先结合本课的教学内容向学生讲解日食和月食的过程;然后让学生自由组建学习小组,由组长带领组员利用计算机探究如何设计日食、月食的变化全过程以及收集关于日食和月食的资料;接着我利用计算机动态技术展示月球、地球、太阳三种天体的位置关系,演示三球同时运动,当月球绕地球运动到地球在太阳照射下的影区时,月球逐渐由部分变暗到全部变暗,此时月偏食、月全食便发生了。再接着我抽名学生演示日食过程。通过这种动态的辅助,使日食、月食发生的原因和规律变得比较形象易懂,学生可以借助信息技术动态来理解、概括出三种天体的运动关系,帮助学生认识日食与月食的形成原因及月相变化等知识。多媒体技术恰到好处地应用到科学教学中去,直观、形象地将这些现象表现出来,学生对日食和月食形成原因及月相变化等知识就了解得比较深刻、透彻。同时,激发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