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大一统的汉朝》说课稿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大一统的汉朝》。这节课选自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三章“统一国家的建立”中的第三课时。「教材分析」(一)教材的地位与作用继秦大一统的局面之后,汉朝又创造了一个大一统的局面。特别是在西汉的汉武帝时期,这样一个大一统的时期不仅是西汉强盛的顶点,也是中国封建时期的第一个鼎盛局面。它对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所以本课的内容在中国古代史的学习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二)教学目标根据新课程标准中“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和七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学生通过本课的学习,了解两汉兴衰的基本脉络;掌握文景之治,汉武帝的大一统、光武中兴。同时对东汉后期外戚和宦官交替专权等基本史实有所了解。2.能力目标通过思考和探究“汉武帝的大一统局面是怎样形成的”?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3.德育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体会统一,安定的重要性,并培养学生维护统一的历史使命感。(三)教学重点与难点本课主要是从政治角度讲述了两汉兴衰的基本脉络。由于时间跨度大,涉及的史实多,那么我们就侧重讲“西汉”,“兴衰”就侧重讲“兴”。由此我们确定本课的重点子目是“汉武帝的大一统”。为什么汉武帝在位时能够形成我国第一个鼎盛时代?主要是因为汉初的统治者实施的与民休息的政策,并且汉武帝运用自身的雄才大略,善于用人的长处与采取加强中央集权的这一系列的措施所造就的。所以这个内容便是本课的重点。难点:对比秦始皇的“统一”和汉武帝的“大一统”两者之间有何差异,并且分析其中原因。「教学方法分析」(一)教法策略根据本节课的内容,为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并且达到实现本课的教学目标。我在教学教学过程中着重采用“先学后教”教学模式与导学法、讲解法、讨论法等方法结合的方式,力图达到学、思、练的有机结合。着重培养学生结合有关资料进行思考的能力。并在一系列的教法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创建和谐的课堂气氛。利用小游戏,扮演历史人物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并结合史实促进学生自主思考历史现象出现的原因及意义。2.根据七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和本课的需要组织小游戏,以便学生回顾以前的学习内容和理解本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内容。保证课堂的趣味性。3.利用投影仪、多媒体设备等站、展示与本课有关图片内容。用直观的画面吸引学生的眼球。〔说明〕这样的教学手段可以创设一个趣味性、自主性的课堂学习环境。学生和老师充分互动并引导学生自己去探究、思考。培养学生学会主动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促进学生思维的个性化发展。「课堂设计」(一)这节课设计的理论依据:1.充分体现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关注每一位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创建课堂生态平衡,优化课堂和谐、共存与发展的状态,促使课堂本身具有生成新因素的能力,有效发挥师生在课堂教学中的生命活力。3.将“教教材”的观念转化为“用教材教”。将教材作为一个学生学习的辅助性工具去对待,打破将教材作为唯一课程资源的原始理念抓住事物之间的联系,结合生活对教材进行联想和补充,拓宽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二)教学实施过程1、导入(5分钟)师:汉高祖刘邦艰苦创业之后,他及他的继承者面临着更艰难的守业问题。如何来更好地守业?他们又是怎样做的?今天我们就一起来了解这些问题。(出示课题)〔说明〕本课的导入使用的是情境导入法。这样导入使学生能很快的进入本课的学习气氛,学生与本课内容从思想和情感上产生碰撞与共鸣。让学生从心理上对本课形成一种期待,从而以饱满的精神进入对本课的学习。2、新课(18分钟)先学:(一)出示学习目标((二)自学指导:请同学们用10分钟的时间自学课本内容,并将重点内容在课本上做出标记,自学前带着以下问题自学:1、汉朝刚建立是国情如何?如果你是刘邦,面对现实,应该采取什么措施?2、文帝、景帝又采取了那些措施呢?作用如3、汉武帝大一统的原因是什么?措施有哪些?4、为何汉武帝要“罢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