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小学生良好课外阅读指导策略研究》阶段总结西夏四小:王红花一、选题背景和意义(一)选题背景《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该立足于促进全体学生的为他们的终身学习、生活和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要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课程标准》又明确规定:小学阶段阅读总量应不少于150万字。要让学生有大量的积累,必须让学生在课外能广泛地阅读。当前我校学生课外阅读状况:课外阅读现状不容乐观,突出表现为以下几方面的问题:(1)观念落后,忽视阅读许多学生家长和学生长期忽视课外阅读,部分家长认为多读课外书会影响学生的正常学习。(2)兴趣不浓,主动性差。根据调查,我们发现,许多学生对课外阅读兴趣不浓,有些学生可能会由于兴趣的转移或时间的不足而半途而废。我们老师和家长要去指导和引领他们。把他们带入用文字写成的美丽世界中。(3)缺乏指导,收效甚微。学生不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怎么读读什么不知道即使是认真读过几本书,也往往是囫囵吞枣,收效甚微。基于以上原因,我决定进行《小高年级语文课外阅读指导策略研究》课题研究。(二)研究意义1.阅读滋养心灵,没有阅读就没有个人心灵的成长,没有人的精神的发育。良好阅读习惯是学好其他学科的基础。新课标明确提出要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的要求,各科教学都要重视阅读,必须通过大量的听、说、读、写训练,并养成习惯。学生如果要学得好,首先要学得活。而要学得活,就要博览群书,获得丰富的背景知识,建构丰富的图式框架。生全面和谐发展和健康人格,因此,养成良好阅读习惯,完成其他学科的学习,也就有利于健康人格的形成。2.阅读习惯培养使孩子终身受益。阅读让教师也更智慧。新课标明确提出学校要确立大教育观,从小激发学生的阅读期待,培养阅读方法,养成阅读习惯。引导学生养成良好阅读习惯,好读书、读好书,读经典的书、适合孩子自己阅读的书一生与好书相伴。生理学家发现,人的百分之九十五以上的信息是通过视觉获取的,也就是说,是通过阅读获取的。3.阅读促进大脑发育,阅读使人认识自我,阅读使人超越自我。人格是一个人各种稳定的行为特征的总和。习惯是自动化的、相对稳定的行为方式和特征,是组成人格特质的重要基础。健康人格是良好习惯的升华和结晶。学生养成良好阅读习惯后,就会自觉把书籍资源充分利用起来,让高尚的情操、崇高的思想通过语言文字流入自己的心田,认识社会、认识人生,领悟做人的道理,形成健康的人格。二、研究的内容(一)本课题研究的主要思路:《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要“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读好书,好读书,读整本的书。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因此教师要拓宽阅读的范围,不光是学习哪篇课文就阅读与之相关的一些书籍,还要给学生推荐一些适合阅读的书籍。学生通过大量的阅读,不但能提高阅读能力,而且能丰富积累自己的语言,提高写作能力,还能在一定程度上陶冶情操。1、总体目标:“让阅读成为一种习惯,让书香溢满校园,让好书陪伴孩子成长”。2、建立组织机构,并制定相应的职责和保证措施:组织保证——校长负责,带领语文教研组成员,共同制定具体研究方案并组织实施;开展多渠道,多形式读书活动;制定相应的评价标准;物质保证——图书馆全天候开放;班级设立图书角、阅读交流园地等。时间保证——设立每周一节阅读课;每天中午课前半小时师生共读阅读课外书。3、研究方式:以小课题研究的方式,围绕总目标进行高年段三个子课题进行研究:低年段开展“绘本大声读给孩子听——师生共读活动”,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指导学生学会阅读;中年段结合听说训练,开展文学赏析启蒙教育;高年段以“班级读书会”的形式,为学生搭建交流的平台。(二)研究重点与难点1、实施小学语文高年级课外阅读实指导策略研究使每个学生得到更多课外拓展的机会,学习兴趣与潜能得到发展,各层次的学生都有不同程度的发展。但优等生原有的基础扎实,视野更开阔,发展速度愈快,从而加速了班级的两极分化。在课外阅读实践活动中,学生的个体差异、个性差异表现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