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堂在拓展中升华——以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为例语文组:刘晓琪生活处处有语文,我们常说:“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所以语文教学应该积极地去拓展,正如《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语文又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这就决定了语文的学习不能局限于课堂,应该从语文独立的房间中走出来,把课堂延伸到课外,延伸到社会、生活,把学生带到更广阔的课外世界,开阔学生视野,锻炼学生思维,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实现学生的主体价值,训练和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达到知识的迁移。在一节课中,好的拓展往往会让人眼前一亮,会成为这节课的生命线。所以,在实践的教学中,如何开放语文课堂教学,如何把语文学习向课前拓展、向课后延伸,如何把更多的时间让学生去搜集、去整理、去探索、去思考、去创造,如何把语文学习与平时的生活充分的联系起来,形成大语文教学。并如何让学生将思考探索的结果重新回归到开放的课堂教学中来,去合作,去交流,去探讨,发挥集体的力量,团队的力量,如何让学生蕴藏的智力得到充分的挖掘,如何让学生动脑、动口、动手,让语文课堂教学尽显生机,这些问题和考验是在语文教学准备和语文课堂中教师必须思考到的问题。在语文课堂中有多种课堂拓展方式,在具体的实践案例中,大多的拓展主要有以下几种,在这里,我将以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课本为例来具体展开这几种语文课堂拓展方式。一、续补式拓展。续补式拓展即对文章进行情节补充,主要是教师为了辅助学生去理解文章和人物性格,对文章进行再创造。比如,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皇帝的新装》,我们可以进行这样的续补式拓展:“皇帝在游行大典结束后会有什么反映,请想象接下来的情节,并尝试续写这篇小寓言故事。”二、比较式拓展。在授课过程中,以教材为中心,把相关知识放在一起进行比较,新旧知识进行比较。如在学习第三单元何其芳的《秋》时,我们可以一起让学生回忆以前学习的关于“秋”的课文、诗句,或者有关于秋季的词语等。这样可以让学生将新旧知识进行一个纵向迁移,以及课堂与生活的一个横向迁移,更好地达到拓展升华的效果。三、主题式拓展。主题式拓展主要是指,引导学生对出自不同作者,产生不同时代的同一主题的作品进行搜集、比较、学习。如,同是写离别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与“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之间所流露出来的感情联系;又如“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的豪放与“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所表达出的伤感。有意识的将主题相同的文本搜集出来进行比较学习,可以促进学生更加细腻地去把握文本的感情。四、体验式拓展。根据课文特点,设计一些简单、易操作的活动,对学生的活动进行拓展。如学生和老师可以一起排演第二单元的《王几何》、第六单元的《皇帝的新装》。这样,学生用排演的方式既可以增加学习的兴趣,又可以帮助学生对文章情节的熟悉和了解。五、思辨式拓展。辩论历来被视为智者的较量,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探索欲。第三单元中《观沧海》,可以这样设置拓展问题:“学习完《观沧海》,你觉得曹操是一个怎样的人,结合历史中的曹操,你对曹操有一个怎样的评价?”六、发散式拓展。要求学生在较好的理解文章的基础上,用非常规的思维来进行拓展。比如,在第四单元中的《走一步,再走一步》中,我们可以设置这样的拓展问题:“假如后来杰里没有叫来‘我’的父亲,你觉得我会怎么做?”七、信件式拓展。此种拓展模式,要求学生在学完文章后能够找到自己感触最深的,或是最易发表个人见解的地方进行拓展,或是给自己或给朋友写一封信表达自己学习完这篇文章后的感想。如在第四单元中的《在山的那边》中,我们可以这样设置拓展问题:“在以后的日子里我们会遇到很多困难,学习完这篇诗歌你给自己写一封信或一句话留给以后的自己,激励以后遇到困难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