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乐的音乐会》教学目标:1.能了解歌中小胡琴、小喇叭、小铜鼓的外型及演奏姿势。2.能用欢快的情绪,明亮柔和的声音,完整准确地演唱歌曲。3.能通过自己对其它乐器的认识,大胆的为歌曲创作第四、第五段歌词。4.能通过展示自己创作的作品,提高孩子的合作意识。教学重点:1.使孩子能用欢快的情绪,明亮柔和的声音,完整准确地演唱歌曲。2.了解歌中小胡琴、小喇叭、小铜鼓的外型及演唱姿势。教学难点:1.准确掌握歌中节奏:2.创作第四、第五段歌词。教学准备:课件图片各种头饰教学过程:一、组织教学,创设情境1、师生同唱问好歌2、谈话导入二、新授歌曲1.老师分别出示小胡琴、小喇叭、小铜鼓的图片请同学辨认,同时让孩子们表演这些小乐器的演奏姿势。2.告诉大家这三种小乐器要和我们一起开一个快乐的音乐会。(老师板书课题)3.初听歌曲:请同学们从中找到自己熟悉的乐器并表演出来。师:“第一个节目由小乐器们为大家演唱!”4.请大家模仿出歌曲中小胡琴、小喇叭、小铜鼓的声音,并按节奏读歌词。师:“刚才大家听了小乐器们的演唱,谁能告诉老师它们分别是怎么唱歌的?”A.小胡琴(1)孩子模仿(可用小胡琴的图片奖励模仿的好的同学)(2)老师纠正:老师用拍打身体的不同部位的方法,来固定孩子对一字多音节奏的掌握。并且在后面的演唱过程中也将不断进行加固练习,还要不断强调对拍时只能拍一下。2/4xxxxxxxxxx0xx0嗞扭扭嗞扭扭扭得儿喂(拍手)(拍腿2下)(拍手)(对拍1下)(拍腿2下)(叉腰)(3)老师按节奏读第一句歌词,学生按节奏读乐器的声音。同时请刚刚得到图片的同学拿着自己手里的小乐器图片边读边“演奏”。B.小喇叭(1)孩子模仿(可用小喇叭的图片奖励模仿的好的同学)(2)老师纠正2/4xxxxxxxxxx0xx0嘀嘀哒哒嘀嘀哒哒哒哒得儿喂(3)按节奏对读歌词。同时也请刚刚得到小喇叭图片的同学,边读边“演奏”。C.小铜鼓(1)孩子模仿(可用小铜鼓的图片奖励模仿的好的同学)(2)老师纠正2/4xxxxxxxxxx0xx0咚咚咚咚咚咚咚咚咚咚得儿喂(3)按节奏对读歌词。同时也请刚刚得到小铜鼓图片的同学,边读边“演奏”。5.“它们的歌声这么好听,不仅吸引了我们,还吸引了谁呢?听——”老师范唱。请同学们找出歌中的两个小动物——小狗和小猫。6.“小胡琴、小喇叭、小铜鼓的歌声分别使小狗,小猫激动的怎么样了呢?”由其引出歌曲各段后半段的歌词,使学生充分熟悉歌词。7.“小狗和小猫高兴的都不想停下了,你们听——”老师范唱结束句。让孩子与前面的一句进行对比,看看有什么地方不一样,并读一读。2/4xxxxxxxxxxxx0跳呀蹦呀跳呀蹦呀得儿喂8.老师带学生随音乐按节奏读歌词。并提醒孩子们在每段歌曲的前后连接部分都有一个语气词连接。“咦;嗯;哎!”要求学生要用高兴,愉快的情绪来读歌词9.随老师边表演边演唱。(学生可以根据歌词自由的做动作)10.请刚才表演精彩的两个小朋友上台,老师发小狗小猫的头饰给他们,请他们带大家再唱歌曲。三、创编活动1.“孩子们你们唱的可真好听!可是我们的音乐会上只有我们大家和三个小乐器是不是显得太冷清了呢!我们还想邀请更多的小乐器和小动物们来参加。你们大家说我们邀请谁啊?”要求学生不仅要说出小乐器和小动物的名称还要说出其是怎么“唱歌”的。2.老师就刚才学生的发言确定音乐会的四个邀请对象。(两个乐器,两个动物)并根据孩子们自己的意愿把他们分成四个创作小组。第一组:创作歌曲第四段的前半部分。第二组:创作歌曲第四段的后半部分。第三组:创作歌曲第五段的前半部分。第四组:创作歌曲第五段的后半部分。3.学生进行创作,老师巡回指导4.四大组连唱,提高大家的合作意识。5.前两组和后两组分别进行展示,并相互评价。从评价中取长补短,提高审美能力。四、结束1.把孩子们创作的第四、第五段歌词加入歌中,让大家完整的唱一遍。2.下课教学反思:《快乐的音乐会》是有马华作词,潘振声作曲的一首民歌风格的儿童歌曲。歌曲结构紧密,级进、流畅的旋律不时地插入八分、四分休止符,使得旋律收放有度,得意地炫耀了小乐手吹、拉、弹、唱的技巧,风趣的道白加入使歌曲略有停顿,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