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个性课堂——学生个性发展竹条小学张云飞记得那是一节公开课,也是我第一次运用“三究四学”模式进行教学的一节课,我自认为教学设计严谨有度,学生对答精彩纷呈、气氛活跃。这堂课上得极为成功,可是听课老师们却说这样的课很可怕,既然学生都知道了,那还有什么必要教他们呢?沉下心来,对我的课堂教学来一个深思,我发现:我的课堂常常只是优生的活动天地。而大部分学生成了听众或看客,存在与否无关紧要。我只要求回答者的答案能配合我的教案,一个对不上再叫一个,直到对上为止,才算达到了目标要求。《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个性化行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性,摆正自己的位置,不期待唯一的答案,让学生通过个性化的自主学习,个性化的提问,个性化的阅读积累,个性化的思考表达使“个性”在阅读教学中闪光!于是,我把学生能够个性发展起来,当作我语文课堂的“个性”来培养。首先,不局限于教学参考书,不满足于预设的、期待着的答案,要重视学生富有个性的理解。倡导个性化教学,就应该不期待答案,要从期待答案中走出来。让学生自由地发表自己有见地的意见,让创造精神在他们个性化的思考中闪耀。同时,我也注意到对中下等生的照顾,让每一个个体都参与到思考中来,发挥个性,发展创造力。其次,多问问学生的意见,多采取他们提出的建议,常常会收获意想不到的成果。特级教师魏书生正是采取这样的教法。他上课的时候自己几乎总是“闲”着,由学生自己提出学习目标,设计学习方法,自己只在适当的时候点拨几句,而教学却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由此,想到了我在教学《水滴石穿》时的片段。我只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话连起来讲一讲这个故事。但他们说想“演一演”,我采纳了他们的意见。结果课堂气氛非常好!经过几个学生的表演之后,全体同学都对故事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讲故事时都能脱口而出,且讲得生动有趣、回味无穷。有时当同学们发言不是很积极的时候,同学们又提议进行组间竞赛,教室里一下子就变得热闹起来,一个个争先恐后地举手,踊跃参加讨论中来。我不禁感叹:还是孩子了解自己呀!当他们对自己选择的学习活动感兴趣时,那任何艰难的学习都会变得不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享受,能使效果倍增。除了要注意到孩子们的共性以外,我们更要注意到学生每个个体间的差异。学生的学习方式和个性特点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要让学生根据自己的个性特点学会选择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学习形式,重视学生个体的有效参与让每个学生学会面对陌生领域,自己去搜集、筛选资料,寻求答案。最后,要让学生学会自己提出问题,并自己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中国的许多教师认为:把学生教得没了任何问题是教学效果好。而美国教师则认为:把学生教得能产生许多问题才是教学成功的表现。事实证明:美国学生比中国学生更具个性、创造力和实践能力。学生经过个性化的阅读思考,提出的问题有时会极有价值,能问在点子上,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如:在阅读《一碗馄饨》时在初步了解故事内容后,我让学生自己提问题。学生提出了这样的问题:为什么“我听见妈妈呼唤我的名字,可是我不敢答应„„”这句后的标点是用省略号而是用句号?经过讨论之后,同学们得出:这里应该还有很多接下来发生的事情没有写出来,如作者可能在寒风中冻得瑟瑟发抖,缩成一团在街上走来走去;在夜里都没敢回家,一人独自凄凉、孤寂地坐在馄饨馆等等。正是通过这个省略号的讨论,同学们深刻体会到了作者当时“有家不能回”的心情,从而理解了母爱的平凡与伟大。正是“质疑问难”使个性的思考在这里得到发挥、发展的可能。这与教师一步一扶的“问答”、“分析”相比,教学效果是不可同日而语的。纵观我的语文课堂,我的结论是:个性是创造力的源泉,个性将使我们的课堂教学充满活力。每个教师都应该积极地、耐心地去俯下身来倾听每个孩子的声音,用一双热情、冷静、智慧的眼睛去发现、珍视每一棵富有个性的小苗,并创造机会,让他们尽兴地表达见解、表现自我、展示才华,让学生的个性发展和教师的个性课堂融为一体,相得益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