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困生转化策略的研究”课题实施方案一、课题组的情况:1、课题情况:2011年4月正式启动。启动的最初阶段,首先确定研究方向,确定研究题目,调研东古城镇学困生基本状况,撰写课题实施方案,组建课题组,确定实验校。2、课题组的成员构成:本课题组由联合校主管小学教学工作的副校长、实验校校长、教研员、实验校教研组长组成。成员共7人(么春法、么佳亮、程建华、赵育、张志鹤、张巧玲、李延顺)。此外实验班班主任、学科教师也是课题研究的重要组成人员。二、课题提出背景:我校是个农村小学,在我们的日常教育教学工作中,在校生家长大多进城打工,这些留守儿童缺乏父母有效的监管和照顾,思想、心理、行为难免产生偏差,导致学生学习态度消极,缺乏信心,对学习会失去兴趣,发展滞后,成为“学困生”。“学困生”虽然在班级里人数不多,但影响很大,成为制约学校教育教学质量提高的一个因素,影响了学习。抓好对“学困生”的教育对于推进学校的素质教育,提高学科教育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学困生的存在是一种普遍现象,转化学困生,促进素质教育工作的开展已经成为学校教育研究的热门话题,因此,我校依据实际情况,拟定了“学困生转化策略的研究”课题。三、学界对“学困生”概念的界定课题界定:“学困生”指的是智力正常,在各种不同因素的影响下,听课注意力分散,学习效率差,学习兴趣淡薄,学习习惯没有养成,学习方法,心理素质,知识技能,情感意志等方面与同龄学生有一定距离的学生,导致学习困难或学业失败。它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是个动态的,发展的概念。四、课题研究的指导思想:本课题研究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养以为重点,以校本教研为手段,以教研促质量,以教研兴学校,以教研谋发展。五、研究目标本课题旨在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将素质教育的理念和实践相结合,纠正教育实践中的不良育人观,构建符合本校特点,符合教育规律的“学困生”的转化模式。通过对我镇学困生的调查研究,彻底解决我镇学困生的实际问题,并使我镇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不断提高,使校本教研工作真正落到实处。1、主要研究导致学生学习困难的内部因素(智力、非智力、心理、生理素质等)、外部因素(教师、教材、家庭、社会、集体等)。2、课堂教学中如何引导学困生,研究学校教育中的学困生转化策略。3、兴趣教学、分层教学、心理辅导、课后辅导,及时及早转化学困生4、通过本课题研究形成一套有效的、科学的课堂教学和学困生转化的策略体系,及时总结,灵活调整,形成有效转化的多元模式。大面积提升各学科、学段学困生的学业素养。六、研究的内容:1、调查分析“学困生”的不良行为习惯,导致“学困”的个体内部因素及其他外部因素。2、学校、社会和家长如何形成合力,研究三者在“学困生”转化中的动态关系。3、研究针对性转化措施及课堂教学中转变“学困生”指导策略,对学困生的教育转化形成系统的、可行的转化策略。4、通过研究工作,提高教师专业技能、专业素养,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5、学校、社会和家长如何形成合力,研究三者在“学困生”转化中的动态关系。七、课题研究的方法:1、文献研究法:通过网络、教育杂志、理论书籍等多种渠了解国内外此类研究状况及成果,把握研究方向2、问卷调查研究法:设计有效的调查问卷,通过对东古城镇中心小学学生调查,并结合学生学困情况原因,制定有针对性的有效措施。3、个案分析法:对具有典型特征的学困生,进行调查、跟踪,并对其进行分析研究,总结其经验。4、经验总结法:由课题组实施成员总结自己在研究过程中的体会与得失,形成有价值的成果。5、实验研究法:提出学困生转化的策略,对某些策略进行检验或试验,找出该策略与学困生转化之间的因果关系,验证该策略是否有效。八、课题研究的对象:东古城镇中心小学学生、及周边小学学生。九、研究步骤: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11年4-7月)1、成立课题领导小组,制定课题方案、设立课题机构、设计问卷调查、准备相关资料(收集整理有关文献、研究资料。2、讨论制定课题研究方案,进行课题立项申报工作。(么春法张志鹤)第二阶段:具体实施阶段(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