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著导读《论语》教学目标:1.理解、运用《论语》中关于学习、从政和为人处世的名言警句,进一步培养文言阅读能力。2.感受孔子光辉人格魅力,提高个人的思想道德修养。3.联系自身学习实际,体会课文丰富的内蕴,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教学重点:1.《论语》一书的主要思想内涵。2.关于孔子的教育思想。3.欣赏并背诵《论语》中关于学习和为人处世等方面的片段。预习检测孔子(前551-前479),名,字,国(今山东曲阜)人。中国末期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早年丧父,家境衰落。年轻时曾做过(管理仓廪)与(管放牧牛羊)。虽然生活贫苦,孔子岁即“志于学”。孔子“而立”,并开始授徒讲学。私学的创设,打破了“学在官府”的传统,进一步促进了学术文化的下移。孔子一生推行“”的主张。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选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编撰而成。共篇,492章。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论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与《》、《》、《》并称“四书”。《论语》的语言简洁精炼,含义深刻,其中有许多言论至今仍被世人视为至理。《论语》中所记孔子循循善诱的教诲之言,或简单应答,点到即止;或启发论辩,侃侃而谈;富于变化,娓娓动人。是研究儒家学说最重要的文献。读对联,感知孔子万世师表,百代馨香。德配天地,道贯古今。删,定,创,传,师表万世;赞周礼,修春秋,立杏坛,育才德,桃李。诗书礼乐儒学经艺三千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汉平帝时封孔子为“褒成宣尼公”唐代开始加封为“文宣王”元代又加封为“大成至圣文宣王”明代以后封为“大成至圣先师”孔子经其终生倡导和历代儒家的发展,使中国儒家学说成为中华文化的主流,作为中国人的指导思想逾两千余年。“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继续生存下去,必须回头两千五百年,去吸取孔子的智慧。”——1998年1月全世界诺贝尔获得者集会巴黎时的宣言仁:会意。从人,从二。意思是两个人在一起,两个人愿意走在一起,表明相互之间都有亲近的要求,否则就不会走在一起。因此本义:两个人亲近友爱。仁,亲也。——《说文》上下相亲谓之仁。——《礼记·经解》中国古代一种含义极广的道德观念。其核心指人与人相互亲爱。孔子以之作为最高的道德标准一、论语的核心思想——“仁”“仁”是人的重要德性之一。但是,孔子以前,仁并未受到特别的重视,只有到了孔子这里,仁才被从其它德性中超拔出来,并被赋予新的丰富的内涵。孔子之后,在历代儒家不断地浇灌和护理之下,这棵新芽历经两千多年的时空穿越,终于又长成了一棵参天大树---儒家文化及以儒家文化为主干的中国传统文化。因此,发现仁,并且把礼乐文化植根于仁的基础上,这是孔子对中国文化最伟大的贡献。一、对待“仁”的态度。“为仁由己”、“我欲仁,斯仁至矣”——说明孔子认为“为仁”是某种自觉的内在情感行为,任何人是无法替代的,只要自己态度端正,就可以实现“仁”的要求。二、“仁”的价值内涵。“仁者爱人”、“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主要指“仁”的情感性、自得性而言。孔子的思想是一门如何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我之间关系的学问,是一门关注人的自身发展的学问。三、“仁”的表现方式。“泛爱众而亲仁。”——以博大宽厚的胸怀来爱护民众,孔子“仁”的表现方式还体现在时时处处以人为主,以人为研究和关注的对象,一切围绕“人”的思想行为的发展状况为主要内容。在孔子看来,一个本质上有问题、思想上有邪念的人是不可能达到“仁”的境界的。(以德治国)四、“仁”的实践价值。——“仁”的内涵极为丰富,有内在的如何达到“仁”的境界、外在的如何实现“仁”的方式方法;小到个人理想人格的培养,大到治理国家的理想社会行为,是一个具有深刻内涵,包括个体及群体生活在内的思想和行为各方面的理想人格修养体系。孔子关于“仁”的思想在今天仍然具有其一定的合理性及适用性,这也是孔子思想的强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