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孩子美好的人性比真理更重要王开东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如果孩子美好心灵与真理发生了冲突,怎么办?办法很简单,美好的人性比真理重要100倍。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很多家长陷入一个困境,究竟是真理重要,还是人性重要。不妨看一个故事。有一回,日本歌伎大师勘弥扮演一位徒步旅行的百姓,正当他要上场时,一个门生提醒他:“师傅,您的鞋带松了。”他回了声“谢谢你”,然后立刻蹲下,系紧了鞋带。当他走到门生看不到的舞台入口处时,却又蹲下,把鞋带复又弄松。显然,他是想以松垮的鞋带表达一个长途旅行者的疲惫。有位记者恰好看到了这一幕,戏演完后,他问勘弥:“您为什么不当场教那位门生呢?”勘弥答道:“别人的亲切必须坦率接受,要教导门生演戏的技能,机会多得是。在今天的场合,最要紧的是要以感谢之心去接受别人的亲切,并给予回报。”这个故事,每看一次,我的心灵就被净化一次。与做人的教育而言,真理有时候并不重要。所谓的知识教育,更是等而下之了。我敢断言,因为师傅的及时感激和回报,门生获得的教益,要远远大于师傅的技能点拨。但我们的家庭教育中,却常常做错选择,不注重孩子的心理特点,以为知识和真理是万能的。却忘记了一个简单的道理,没有温暖的人性,所谓的真理也没有存活的土壤。伟大的苏霍姆林斯基处理小孩子摘玫瑰花,就是一个极好的案例。校园的花房里开出了一朵硕大的玫瑰花,全校师生每天都来看。这天早晨,苏霍姆林斯基在校园里散步,看到幼儿园的一个四岁的女孩在花房里摘下了那朵玫瑰花,抓在手里,从容的往外走。苏霍姆林斯基很想知道这个小孩为什么摘花,他弯下腰,亲切的问:“孩子,你摘这朵花是给谁的?能告诉我吗?”小女孩害羞的说:“奶奶病得很重,我告诉她学校里有这样一朵大玫瑰花,奶奶有点不相信,我现在摘下来送给她看,看过后,我就把花送回来。”听了孩子天真的回答,苏霍姆林斯基的心颤动了,他搀着小女孩,在花房里又摘下了两朵大玫瑰花,对孩子说:“这一朵是奖给你的,你是一个懂得爱的孩子;这一朵是送给妈妈的,感谢她养育了你这样的好孩子。”苏氏此举和勘弥如出一辙。真正的教育,应该像春风一样,唤醒一颗颗善和美的种子!如果换成我们,极有可能采取的是道德责罚、道德训斥,至少是道德说教。可是,试想一下,将来那个天真的孩子,看见玫瑰花还有鲜艳的美感吗?还有,那个可爱孩子对祖母的孝敬,可能会因此蒙上阴影,是让可爱的孩子蒙受道德愧疚还是让天真的孩子因爱心而自豪?我们常常会因人性美、人情美的缺失而做错选择。启元身上发生的一件事,就是这样。一年级期末考试,小启元最后一题得了0分,小家伙自然很沮丧。他不知道自己哪里不对。题目是:小华来了11个小朋友,妈妈要小华买苹果来招待。苹果有6个一箱子,有7个一箱子,有8个一箱子。请问小华要怎么买?启元的想法是:11个小朋友加上自己是12人,再加上妈妈,总共是13人。因此,他买一箱子6个,还买一箱子7个,正好13个苹果,每人一个。而答案却是买两箱6个苹果的。儿子错了,错在他把妈妈计算在内。分析这个答案,不大可能是让孩子把自己遗忘,没有苹果的那一位只能是妈妈!我们的教育,难道能让孩子忘记妈妈?这个小小的案例,透露出很多教育的弊端。首先是成人心理。很多教师不大考虑孩子的想法,也不大考虑孩子的逻辑,更多的是从成人的角度来理解和要求孩子。这个命题者(有可能也是一位妈妈),首先就忘记了自己然后,又无意识的强化孩子们要忘记妈妈们。其次是忘我教育。很多父母和教师的教育都是无我、忘我的教育,这种自虐式的教育,固然可以看出我们含辛茹苦的伟大,但是,不可忽视的,同时也对孩子成长造成了巨大伤害,要知道失去了感恩情怀,失去了对母亲的爱,孩子们还能爱谁呢?他们还会爱吗?最后是单一思维。其实这道题目,有太多的答案,而标准答案恰恰是最差的一种。在社会越来越走向开放的今天,我们的教育却画地为牢,扼杀学生可能的创造性,甚至爱心。要真理,还是要真人?我们的选择很清楚,当然是要做真人。叶圣陶说,“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所谓的知识和真理,一旦离开了真人,就一文不值。如果一种教育让孩子忘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