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农村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矫正策略》研究结题报告课题执笔者:张整萍一、问题的提出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说:教育就是培养习惯,同时也说明了“一个人习惯决定一个人成败;李岚清同志也讲,“教育学生学会做人,是素质教育的首要任务。”前苏联教育家曾指出:“对孩子而言,没有不能做的事,因为他们不知道,他可能做什么,不可能做什么。”这些话精辟论述了习惯养成的成功经验,给我们许多的启迪。近年来,随着时代的发展,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农村小学生的身体发育水平已明显提高,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丰富的社会信息来源,也大大促进了农村小学生的智力发育,但与此同时,农村小学生的不良行为习惯也就形成。而由于我学校处于城乡结合之处,学生生源比较复杂,但又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我校为了不影响办学决定改变种不良行为习惯。本课题的研究,主要针对以下问题。1)农村地区的小学生在行为习惯上的不良行为,只要表现在什么方面?2)为什么农村地区小学生的行为习惯,改了又犯,再犯难改?3)农村地区小学生在行为习惯上的不良行为,产生的原因到底是什么?4)这些不良行为习惯的改正,教师和学校的可作为性如何?5)立足以上问题的解决,如何提出矫正策略?二、相关概念的界定1)农村小学生本课题所说的农村小学生,是指那些拥有农村户籍、父母大多是农民且就读于乡镇小学的学生。2)行为习惯“习惯”是一种具有相对稳定性和自动化的行为。“不良行为习惯”是指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所表现出的环保行为差、文明意识弱、2学习不认真、做事不负责任等等外在的主观行为,这些行为对学生的身心发展产生不良影响。三、本课题研究对象安塞县六个乡镇1——6年级的学生。(重点延安保小)四、研究目的和意义(1)研究目的探索农村地区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矫正策略。(2)研究意义理论意义总结我国农村地区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表现特征,产生的原因。实践意义对改善和提高我国农村地区小学教育的教学质量,小学生现代文明素养的形成,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五、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1)农村小学生不良习惯成因的研究。(2)农村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表现的研究。(3)农村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纠正对策的研究。六、课题研究方法本课题主要采用文献研究法、行动研究法、经验总结、问卷调查分析法。七、课题研究的实施步骤及方法(1)准备阶段(2013.10——2014.1.14)选择课题,申请立项,成立领导小组和课题研究小组,撰写研究方案,搜集资料,查阅相关资料,了解与本课题有关的理论知识,加强教师业务水平,并积极吸取同行的研究成果,不断充实自己的研究,完成开题报告。(2)实施阶段第一阶段(2014.2——2014.4)农村小学生不良习惯主要的成因研究。通过问卷调查等方式,了解目前延安保小学生生源复杂的原因,在行为习惯方面存在哪些问题,对这些不良习惯进行原因分析和诊断,并以此为依据进行探索研究。第二阶段(2014.4——2014.6)农村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表现的研究。以课堂、课间操及其他活动为研究场所,揭示学生养成不良行为习惯的表现,从而提出矫正不良行为习惯表现的对策。第三阶段(2014.6——2014.11)农村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矫正对策的研究。以学校为主阵地,该阶段主要运用观察法、行动研究法,观察研究学生在日常生活及学习中的行为表现等,有意识的进行实验研究,积累实验材料和经验,从而形成有效矫正策略。总结阶段(2014.11——2014.12)汇集各种资料,进行课题总结,完成研究报告。3该阶段主要运用经验总结法,将课题实施过程中统计,积累的点滴的、零散的、片面的感性认识、经验和教训,遵循科学的理论和方法,进行系统的分析和整理。八、研究过程和研究成果分析如下:《农村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矫正策略》的研究是陕西省教育科学“十二五”2013年度规划课题,从成立课题一年多来,延安保小全体参与课题研究的教师紧紧围绕“农村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矫正策略”这一课题,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城乡结合部学校小学生不良好习惯养成的途径和方法,明确学生在各学段的行为习惯不良的导向,调动学生养成良好习惯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培养过程中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