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中如何关注学生个性发展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可见,新标准的理念是要求我们教师关注每一位学生的个性发展。而教师教学理念的转变,它为我们教师做到以生为本,关注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创造了便利的条件。那么,在课堂教学中如何使学生的需要得到满足,兴趣得到发展,个性得以张扬呢?在我看来,构建开放的课堂教学,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实现这一目的。一、开放的教学情境------展示学生个性的平台新课程要求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提供各种便利,为学生的学习服务。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努力创设一种开放的教学情境,使学生在民主、和谐的良好氛围中个性得以展示。二、开放的教学形式------张扬学生个性的催化剂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开展,我们的生物课堂教学形式也日益发生着巨大的变化。教师在新理念的指导下,将演讲、小品、辩论会、表演等多种多样的教学形式引入了课堂,使我们的课堂一改往日的单调沉闷,取而代之的是生动有趣。在这些开放的教学形式中,学生的学习活动是自主的、主动的;思路是活跃的、广泛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也已成为常见的学习方式,课堂教学也因充分张扬学生的个性而时时闪现出美丽的光芒。三、开放的教学提问-----突显学生个性的金钥匙教师的提问是打开学生思维的金钥匙,问题的宽窄深浅直接影响着学生思维的广度和深度。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有些教师由于观念还比较落后,使得他们在课堂提问中常常只注重对知识的了解与理解,而对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没有给予足够的关注或注意,故所提问题往往过于封闭。这种封闭式的提问由于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发展,持续下去必然会导致学生课堂答题的参与度每况愈下,课堂气氛由此也会变得越来越沉闷。新的课程理念要求我们必须走出这种封闭,精心设计开放性的提问,让学生多角度去观察和思考问题,在问题中释放潜能和才华,从而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以体现,个性得以突现。“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开放的课堂教学使我们能够更加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有了学生个性的发展,才能使我们的教学充满生机和活力。课堂是孩子个性的摇篮经常听课,发现现今的课堂“快”字当头,问题刚一抛出,老师就让学生回答,根本不给学生思考的余地。课堂没有学生的冥思苦想,教师似乎忽略了学生思考的过程,不允许课堂有静默的时间,不允许学生思维静悄悄地成长。即使有的老师留给学生一些思考的余地,但只要时间稍长一些,学生对问题还未思考成熟,老师急躁了。为了节约和控制时间,为了顺利完成自己的教学预设,老师开始掌控课堂,要么自问自答,要么将答案直接诱导、渗透给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思维绑架现象严重。老师多是备教材、教法,单方设计出让学生行走的教学流程,而缺少真正的“备”学生,备学情。课堂上不了解学情的生硬灌输、填鸭,硬是要学生接受老师的意图的现象俯拾皆是。常态课堂,老师也多是穿新鞋走老路,先预习,随后逐段分析、理解课文,针对文本特点做些拓展训练,再概括主要内容,提炼中心思想……固化的程式,束缚了思维,绑架了思想。面对孩子的奇思妙答、出格的想法,老师也是固守程式,一味排斥或点杀,把学生拉回自己的预设轨道上来,走既定教学路径,不准学生越雷池半步,一切尽在掌握中。课堂上,老师抛出问题后,心中总有一个标准答案,并以标准答案去评判学生的回答正确与否,背离标准答案的受到否定。如有教师执教《望月》一课,文中充满幻想的小外甥把月亮比作天的“眼睛”,这是多么美妙、独特且富有童趣的比喻!教师在这里拓展:同学们静想一下自己眼中的月亮像什么?有的学生回答:“像小船”、“像弯钩”、“像柳叶”,有的学生回答“像白玉盘”、“像红灯笼”、“像圆饼干”……老师不住地点头。有一个女生回答:“像嘴巴,人的嘴巴……”还没等学生说完,老师立刻打住:“不对吧,怎么能像嘴巴呢?两者不存在相似性,你想个具有相似性的!”“像嘴巴、就像!”那个学生撅着嘴不服气地嘀咕着,为了公开课的和谐顺畅,她被老师“请”坐下去了。课后我与此生交流,她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