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学科:小学数学作者:马斌单位:广河县排子坪小学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学校:广河县排子坪小学作者:马斌【摘要】新课程的具体改革目标之一是“学教方式的改革”,充分自主高效合作、深入探究必然成为数学学习方式转变的主旋律。教学中我尝试了以下做法:(1)激发兴趣,让学生“乐”学(2)讨论合作式学习让学生“促”学(3)采取多途径,让学生“探”学。(4)放开手脚,让学生“会”学。总之,教师的课堂教学始终要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潜能,大胆放手,要把学习思考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通过自学、尝试、实践、猜想、讨论等多种途径去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从“我要学”到“我爱学”,再到“我会学”。【关键词】“乐”学、“促”学、“探”学、“会”学。【引言】小学生很好动,如果把他们好动的特点迁移到学习上,让他们在学习时常常摸一摸、摆一摆,解放他们的双手,使学生的脑、口、手结合起来,主动参与学习,对探索知识产生乐趣,就会使他们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要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学中就要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对学习愿意投人,乐于学习,并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会学习,提高学习能力,改变以往那种把学生当容器,重教轻学,重知识轻能力,重结果轻过程的教学方式,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主动、生动、活泼、和谐地发展。由此可以看出,倡导探究学习,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是当前小学数学教学改革的中心课题。那么,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开展探究性学习,培养学生的数学探究能力呢?近十年的数学教学生涯有所体会,浅谈如下:一、激发兴趣,动手操作中让学生“乐”学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是学生学习最重要的助推器。由于数学知识本身具有抽象性,与小学生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的思维特点和活泼好动的年龄特点构成矛盾。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小学生好奇、好胜的心理,根据教材的具体内容以及学生的思维发展阶段的特点,创设新奇、有趣、富有挑战性的、充满疑问的情境小学生容易被形象逼真的动态图画、图片、实物或生动的语言描述吸引,从而产生浓厚的兴趣,唤起愉悦的情感,不由自主地产生探究欲望。例如:在教学“认识圆”(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一课时,老师以学生们最感兴趣的喜洋洋与灰太狼为情景进行教学,喜洋洋正在一片草地上玩耍,忽然接到美羊羊的一个短信,“灰太狼正埋伏在距你3米远的地方”,然后要学生动手画一画灰太狼可能埋伏在哪,用一个点表示出来?通过学生动手操作,理解了灰太狼可能埋伏的地方有很多点,这些点构成了一个圆,喜洋洋所在位置就是圆心,圆的半径为3米,灰太狼可能藏在圆上的任意一点。这样的教学情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产生一种想探个究竟的强烈欲望。这就使单调、枯燥的概念教学变的生动、有趣,学生的求知欲、探究欲望被有效地激发出来,也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对数学产生亲切感,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热情,使其自主探究学习。谈到思维,往往是从动作开始的,切断活动与思维的联系,思维就不能得到发展。而实践操作最易于激发学生的思维和想象,使学习变成学生的精神追求。手和脑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手使脑得到发展,使它更加明智;脑使手得到发展,使它变成思维的工具和镜子。而动手操作是帮助学生理解掌握抽象知识的一种有效途径,也是培养学生探索知识的一种方法。教学时,要重视引导学生动手实践,去探索新知,解决问题。比如教学“圆柱的面积计算”时,让学生动手沿圆柱的高剪开,将它的侧面展开,让学生观察,是什么图形,再把长方形会拢起来,通过一剪、一展、一合,使学生领悟到长方形长相当于圆柱底的周长,长方形的宽相当于圆柱的高,从而推导出求圆柱侧面面积的公式:S侧=C周长h。这样的训练,培养了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积极思维的良好习惯,使学生在这样经常性问题解决中领悟到问题解决的一般方法。并且通过摆弄、操作,学生从实践中获取了知识,同时也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与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