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在接触社会、认识自然中变得更聪明袁瑢引导学生接触社会、认识自然,是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原则的一种方法。小学语文教学,要给学生打好两个方面的基础:一是语言文字的基础,二是认识事物的基础。如果我们的教学与学生实际相脱离,与社会生活相脱离,是不可能打好这两个基础的。列宁在《青年团的任务》一文中曾经指出:“如果学习、教育和训练只限于学校以内,而与沸腾的实际生活脱离,这样的教学方式我们是不会相信的。”大家知道,学校教育和社会生活是息息相通的。提高学生的思想水平,端正学生的学习目的,鼓舞学生的学习信心,帮助学生学会对某种知识的理解与运用,哪一样都离不开理论和实践的结合。我积四十多年的教学经验,觉得根据教学内容,针对学生认识特点,创造条件让学生接触社会,认识自然,使学生们眼看耳听,亲自实践,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一种好办法。每年暑假,是教学工作的交接季节,有多少工作等着老师去做啊!多少年来,我何曾舒服地度过一个假期呢?刚刚送走了自己教了几年的学生又忙着接收新的学生了。白天,我走门串户,进行家庭访问,开始新学期的准备工作;夜晚,酷暑笼罩,闷热难耐,我却一个劲地忙着备课、订计划。因此,新学期开学以后,我对哪一`篇课文应该结合实际来教,哪一种知识必须进行实地观察,哪一堂课到教室外面去上等等,都已心中有数。1979年,我教一篇课文叫《纺线比赛》(第二册,1979年5月版)。课文的上端,配有一幅周总理参加纺线比赛的图画,上面画的纺车是手摇的老式纺车。课文中有这样一段话:比赛开始了,场地上响起一片嗡嗡的纺线声。又细又长的纱从棉条里抽出来,绕在锭子上。随着轮子的飞转,纱团一层一层加大,一会儿变得沉甸甸,像一个个新鲜的白萝卜。这段文字,是课文的主要部分,要使学生真正理解,有几个问题必须让小朋友弄清楚:为什么纺线比赛时会“响起一片嗡嗡的纺线声”?“棉条”是什么样子呢?“又细又长的纱”又是怎么“从棉条里抽出来”的呢?“锭子”是什么?“纱团”是什么?“纱团”怎么会像“一个个新鲜的白萝卜”呢?我想:如果能结合实物进行教学,教学效果会更好。可是,到哪里去找这种老式的纺车呢?又到哪里去找会用这种纺车纺线的人呢?为了寻找纺车和会纺线的人,我从市区打听到郊区,最后听说南市区有一位老妈妈的家里有一辆纺车,而且这老妈妈自己说会纺纱。听到这个消息,我比什么都高兴。来到老妈妈的家里,我看到那辆纺车和插图上画的一模一样。我于是请那位老妈妈带着她那辆纺车到学校里来。《纺线比赛》教学前的实践就这样开始了。课堂上,四十几个小朋友围坐在纺车的旁边。小朋友先仔细观察锭子、纺车、棉条、纱团,然后老妈妈就开始了她的“表演”。只见她熟练地摇起纺车的把手,雪白的棉纱又细又长,连绵不断地从老妈妈手中的棉条里抽了出来,随着纺车发出的嗡嗡声,锭子上的纱团也越滚越大,最后就变成了一个“雪白的大萝卜”。老妈妈的纺纱表演,是没有语言的教学。在这基础上学习课文,学生感到亲切、具体,积极性高,容易理解。我请小朋友来回答课文中的一些问题,一个个对答如流,不仅回答得正确,而且理解得深刻。这样的教学效果,不是要比关在教室里让学生就课文学课文好得多吗?《纺线比赛》的教学,是采用请进来的方法,而教《不约而同》(上海市小学语文课本三年级第二册,1974年7月版)则是采用走出去的方法。《不约而同》这篇课文,是通过宋庄大队第一生产队会计宋振茂、贫农社员陶鸿生和老队长三人不约而同地去撒粪的先进事迹,反映贫下中农热爱集体,对革命事业极端负责的高贵品质。我在备课的时候,认真钻研了教材,觉得课文中有关农业生产的知识,如为什么耕地前要把肥料撒开,什么叫秋种,秋种的进度是什么意思等,不但学生一点也不理解,就是我自己也搞不清楚;对于贫下中农的劳动热情,学生也缺乏感性认识,我感到要教好这篇课文,有必要组织学生到农村去参观访问。于是,在教课前,我带领学生来到了上海郊县的一个生产队。生产队长给同学们介绍了生产队的今昔,还讲了贫下中农一心为公的先进思想和先进事迹;队里的卫生员谈了他如何全心全意为贫下中农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