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子反应”(第一课时)教学设计西安市第七十一中学朱庆文一、教材分析离子反应是高一新课标人教版《必修1》第二章第二节内容。本节内容主要分为“酸、碱、盐在水溶液中的电离”和“离子反应及其发生的条件”两部分。本节课完成第一部分,主要包括电解质、非电解质、酸、碱、盐、电离等概念;物质的导电性;电离方程式的书写等内容。《化学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要能通过实验认识离子反应及其发生条件,了解常见离子的检验方法。”同时离子反应又是重要的化学用语,在中学阶段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知识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贯穿于整个高中化学教材的始终,是中学化学教学的重、难点之一。在中学化学中,许多重要元素及其化合物知识都涉及离子反应及其方程式的书写。所以学好本节课,必将为离子反应、化学必修课程、乃至整个高中阶段化学的学习起到奠定性的作用。学习电解质、非电解质的概念,学生能够体会到它也是化合物的另一种重要分类方法。学好这一对概念对《选修4》弱电解质电离的学习将奠定重要的知识基础。所以本节课的重点之一是电解质、非电解质的概念及判断;离子方程式书写的前提是电解质的电离,电解质的电离方程式的书写为本节课另一个的重点。由于学生对物质结构知识的欠缺,对于哪些物质中含有离子,哪些物质能电离出离子都比较难以理解,因此,对一些电解质的电离方程式的书写为本节课的难点。本节课内容可按以下逻辑顺序设计教学:实验探究一些化合物水溶液的导电性,从而使学生体会不同化合物在水溶液中的行为表现是不同的;探究化合物在水溶液中导电性不同的本质,引出电离的概念;根据化合物在水溶液(或在熔融状态下)中能否电离(即能否导电),人们将化合物分为电解质和非电解质;根据电解质电离出离子的共性,建立酸碱盐的概念。按照这样的逻辑顺序设计教学,不仅能够有效地突破教学的重难点,使学生有效地理解和掌握知识,更主要的是把学生引入到积极的探究过程中去,引导学生能够体会到概念的建立过程,体会到人类知识是如何建构的,从而对知识的本质有清楚地认识和体会。二、教学目标1、理解电解质的定义,能够分辨电解质和非电解质,认识它是化合物的另外一种分类方法。2、了解溶液的导电性与金属导电性的区别。3、会书写一些电解质的电离方程式,并掌握酸碱盐的概念。4、通过酸碱盐溶液导电性实验的探究引导学生学习实验研究的方法。5、学习科学知识的建立过程,体会科学知识的本质。三、教学过程引言:我们在初中对导体与导电已经有所了解,今天我们再次对一些物质导电性进行探究。请大家在探究过程中进行认真观察、对比和思考,看你能不能有新的发现和认识。探究活动1:按下图所示装置进行实验,探究下列各组物质哪组能导电、哪组不能导电。1①铝、铁、铜;②烧碱固体、氯化钠晶体、硝酸钾晶体、硫酸钡;③盐酸、稀硫酸、烧碱溶液、氯化钠溶液、硝酸钾溶液、醋酸溶液;④葡萄糖溶液、酒精溶液。探究结果:第①组(填物质状态及类别)____(填“能”或“不能”)导电:第②组(填物质状态及类别)(填“能”或“不能”)导电;第③组(填物质状态及类别)(填“能”或“不能”)导电;第④组(填物质状态及类别)(填“能”或“不能”)导电;分组讨论:以上实验中能导电的物质有,不能导电的物质有。原因探究:金属能导电是由于金属内部存在自由移动的电子,自由移动的电子发生定向移动而导电;有些化合物的水溶液能导电可能是由于溶液中存在某种自由移动的带电粒子;其余物质不能导电可能是因为其中基本不存在自由移动带电粒子。探究活动2:盐酸、稀硫酸、烧碱、氯化钠、硝酸钾等水溶液中究竟是什么带电粒子使它导电?这些带电粒子是如何产生的?你对化合物产生带电粒子这一过程有何认识?分组讨论1:思考水分子从中起了什么作用?探究结果:水分子起到一个牵制的作用使以上化合物在水溶液中均能产生自由移动的水合离子,自由移动离子定向移动使溶液导电。思考问题:高压电器设备失火,在没有良好接地设备或没有切断电流的情况下,为什么不能用水扑救?分组讨论2:观看NaCl在水溶液中的行为模拟过程再思考:还能用什么方法使其产生自由...